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小巷“恰依”

姬献峰 徐 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26日   第 04 版)

  贾桂兰(左二)和她的“恰依”姐妹们:吴秀芳(左一,回族)、海力古丽(左三),孜来布(右一,维吾尔族)。
  徐 励摄

  茶水在茶碗里散发着清香,贾桂兰和邻居姐妹们的“恰依”开始了。在这间不大的屋子里,围坐着维吾尔族、锡伯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和汉族7个民族的16个家庭妇女,从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笑声中看出她们像过节的孩子一样快乐。

  与新疆伊宁市的许多小巷一样,贾桂兰居住的新华东路3巷,是这座城市多民族共同生活的一个缩影。每个月的28日,贾桂兰,这位65岁的锡伯族大妈都会和她不同民族的“恰依”姐妹们聚在一起,喝茶、唱歌、跳舞、聊家常,如果一家有什么困难,她们就会彼此伸出援手,共渡难关。

  “恰依”,在维吾尔语中原本指茶。有研究者认为,这个词汇来源于丝绸之路陆路贸易时期汉语北方方言“茶叶”的音译。如今,在新疆,“恰依”是一种家喻户晓的定期聚会方式。它首先在维吾尔族群众中兴起,随后又扩展到其他民族,除了交流感情外,还逐渐扩展为经济互助和慈善公益。

  一人欢喜众人享

  10月28日,一个温和的午后,是贾桂兰她们又一次聚会的日子,做东的是维吾尔族妇女热合玛依。

  推开虚掩的大门,是一座蓝色的小院。墙壁按维吾尔族的传统习惯用靛蓝和石灰混合粉刷得湛蓝,靠墙的一排花盆里,栽种着指甲莲、月月红等当地庭院常见的花,葡萄架坠着串串葡萄。

  屋子里,笑声不断,格外热闹。大家似乎正谈论着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

  一张长条矮桌上,摆放着自制的饼干、麻叶、馓子、五仁点心、糖果、瓜子,还有杏干、巴旦木、无花果干等干果,带有花香味的茶冒着热气。一圈舒适的坐褥上,是这些“恰依”姐妹们的笑脸。

  61岁的维吾尔族大妈海力古丽成了大家的话题主角。“我们的‘小姑娘’刚刚当了新娘。”年龄稍长些的吐尔逊纳依笑着说。大家一片哄笑。

  原来,独自生活了34年的海力古丽,终于遇到了一个疼爱她的伴儿,不久前刚刚结了婚。儿女大了,相继离开以后,海力古丽一个人住在小院在夜里感到害怕,常常叫邻居跟她做伴。结婚以后,海力古丽像换了个人,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也不像以前老说这疼那疼了。

  海力古丽说,宁可高兴地喝杯白开水,也不要“脸拉得长长的吃一锅羊肉”。

  院子里,主人热合玛依正在准备主食,羊肉皮牙子馅的包子正在一个个成形。“我们准备的都是些家常饭,”热合玛依说,“但每次大家都很开心。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够通过‘恰依’聚在一起。”

  邻居有难大家帮

  这个“恰依”的成员曾经有22人,后来一些老人随着子女搬走,现在有16个姐妹。

  古丽巴哈尔是乌孜别克族,这条巷子的巷道长。她说,一开始这个“恰依”只是大家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吃吃饭、乐一乐。一次,一个姐妹家中有了困难,她们就发挥“恰依”的作用筹款,帮助这个姐妹渡过了难关。从此,小巷里只要谁家有了困难,“恰依”就像一条纽带将她们联结在一起。

  帕丽旦是哈萨克族妇女,8年前,生孩子需要动手术,可一时凑不出手术费,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恰依”姐妹们得知后,赶紧凑了3000元钱送到她家,并张罗着把她送到了医院,顺利进行了手术。经济状况好转后,帕丽旦的老公在社区开了一家诊所,免费给小巷里的老人检查身体,还常常免除他们的医药费。

  2010年1月,贾桂兰因腰椎间盘突出疼得下不来床,儿女又都不在家。在她感到百般无助的时候,是“恰依”姐妹们凑出钱,给她办理了住院手续,轮流照顾她。住院期间,寒冬腊月,天冷,风大,雪不停地下,但每天她的床前都没缺过人。

  “小巷里,大家就像一家人。”今年44岁的韩红是这个“恰依”里唯一的汉族,说得一口地道的维吾尔语。在她看来,小巷中最关键的是有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平常,无论谁家孩子割礼、谁家孩子结婚,无论春节、中秋、肉孜节、古尔邦节,都少不了彼此的祝福。小巷里荡漾着深层的安宁,使得“团结”这个词无需用过多的言语解释。

习近平任免驻外大使
日无权对我东海防空识别区说三道四
美不应再发表不当言论
环境教育进大学
木偶皮影嘉年华
东黄输油管道爆炸是严重责任事故
徐荣祥获GOLDEN BIATEC金奖
小巷“恰依”
杭州海关破5.3亿皮草走私案
责编:任 涛 李 尧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