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苏叔阳:我还是涉世不深的少年郎(名人书房)

张稚丹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22日   第 11 版)

  苏叔阳的书房,设在家的最里端,古色古香的书架书桌,使书房显得格外沉静。而苏叔阳本人,也犹如被跌宕人生、优美书籍和生死考验冲刷多年的玉石,儒雅谦逊,散发出温润醇厚的气质。

  美与温情

  1938年,苏叔阳出生在保定。祖父苏蓝田从学徒奋斗到文体用品店经理,曾因出售进步书籍被判刑,解放后成为河北省工商界的领军人物之一。父亲曾停妻再娶,母亲则仍留在老家带孩子、伺候公婆,直到1956年才和父亲离婚,一生勤劳朴实,将宽厚的爱给予子女和亲朋。

  许是因为早早失去父爱,苏叔阳习惯于从书籍中获得温暖,进入自己的另一个世界。小学六年级一个假期,他趴在图书馆看了20多本书。苏叔阳喜欢饱含美和温情的作品,说“作家最大的优势和责任,就是宣扬美,给人诗意的感觉”。他喜爱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家的作品。很多很多的书,共同影响了他的审美与创作。俄罗斯文学那糅合了柔情和雄健的沉郁高贵让他入迷,他说屠格涅夫写出了世上最美好的少女形象。苏叔阳在长篇小说《故土》中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和对庸俗的零容忍,令文学评论家冯牧认为很有屠格涅夫的味道。 

  文章不写半句空

  1956年,因被认为替“右派分子”同学鸣不平,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读书的苏叔阳被划为“中右”,毕业时周折一番后留校成为系主任何幹之教授的助教。两年后,他调到别的学校。何教授对他说:你要记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和北京中医学院的讲台上,他不看讲稿,潇洒地把党史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活生生又颇具新意地呈现给学生;业余不停地观察、读书、写作;“四清”中遭批判,“文革”中被抄家挨批斗,他内心的火焰从未熄灭。

  1978年3月,他创作的描写几代知识分子正直不阿的品德和周总理关心中医的话剧《丹心谱》,作为北京人艺恢复旧称后的第一部原创作品上演,引发巨大轰动,有的观众竟哭昏在剧场。

  如火山爆发,《太平湖》等7部话剧剧本、《夕照街》等十几部电影剧本,诗歌300余首,散文200余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苏叔阳几乎运用了所有的文学体裁写作,还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正当他意气风发、高歌猛进之时,严酷的打击接踵而来——1994年肾癌、2001年肺癌、2003年脾脏患癌。开刀、大剂量放疗,苏叔阳用写作与死神抗争,1998年抱病撰写《中国读本》,将历史的厚重与充满温情和想象的诗意文字结合,在全世界发行了1400多万册。2007年他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艺术贡献特别奖”,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此殊荣;同年,中国读本》又获世界知识产权联盟颁发的中国图书类唯一金奖。几年间,他创作数百万字,出书7本,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中国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他在《苏叔阳文选》总序中写道:“创作的路是我自己选定的,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燃烧,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要在这路上挣扎。”

  高贵精神

  如今的苏叔阳担任着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和中国太湖文化论坛副主席、首席学者的职务,努力传播中华文明……他笑称自己在奉行“三事主义”,即“政治上不惹事儿——因为不懂政治;经济上没有事儿(我1000块钱都数不过来),多多少少给民族办点事儿”。最近,他又琢磨着回到教书老本行,接下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孙明经电影教育史研究中心主任的聘书。

  回顾大半生,苏叔阳不禁感慨:中国人内心的自我尊贵,仿佛只隐隐保存在60岁以上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没有屈原、林则徐、谭嗣同等仁人志士,所有文化人都和世俗同流合污,中华文化还有价值吗?作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思想上追求伟大的目标,表现灵魂的高贵,是尊重先贤,谦恭守节、有礼貌,讲道德,名节好,而不是以畅销书为荣。我扪心自问,没出卖过朋友,没欺负过人,没走过后门,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干出来的,符合我的本意,说的都是真心话。

  他在沉思中缓缓地说:“要读好书。阅读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美的感受的重要来源,是人生成长不可缺少的。书可以使人变得崇高一些,清洁一些。一分钱没有,你仍是一个富有的人。”

  这位75岁的文化老人历尽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对美、温情、精神高贵和洁净的执著追求,就像他曾经说过的“我还是涉世不深的少年郎”。

  

它们是怎样被选出的?
中国梦,亿万人民自己的梦
《中国不怕》出版
李鸿章——寻常英雄?
三中全会文件及辅导读物面世
苏叔阳:我还是涉世不深的少年郎(名人书房)
文化是我国动画竞争的制胜法宝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