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

妈祖的“娘家”(走进寺观教堂(14))

本报记者 刘少华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21日   第 05 版)

  宋代软身木雕敕封天后宝像

  祖祠后宫供奉着妈祖父母等林氏祖先

  台湾18座宫庙捐资重建的妈祖故居

  宋代航标塔

  当地人至今仍饮用“受符井”中水

  青年妈祖像
  制图:潘旭涛

  福建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坐落在一片湛蓝色的海边,时不时有海鸥飞过天空。十几米高的青年妈祖石雕、妈祖故居、妈祖受符井、宋代航标塔……在高低起伏的千年古村落中,交相辉映。夕阳洒下来一片金黄色的光芒,将整个村子笼罩在柔和的气氛中。

  这是妈祖长大成人的地方,是妈祖信徒朝拜的圣地,更是海峡对岸的台湾信众们魂牵梦绕的“老家”,牵连着两岸同胞的心。

  1

  妈祖的传奇

  在福建省莆田市一下火车,前来接我的义工黄瑞发就忍不住介绍起了妈祖的传说。

  妈祖原名林默,因为出生时不哭不叫,得名“默”,后又被人称作林默娘。妈祖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诞生于贤良港,也就是今天的港里村,即天后祖祠所在地。

  妈祖少时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慈悲心善,她通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并精研医术。附近往来船只,多靠她的帮助与提醒,逢凶化吉。她还能医治患病渔民与船员,因此深受爱戴。虽年仅28岁因拯救海难去世,但彼时她已成为当地沿海一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女”,海船上也开始供奉妈祖神像,祈求平安顺利。

  说话间,到了港里村外,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出来与我打招呼。黄瑞发介绍,这是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秘书长林自东。

  林自东被当地人称作妈祖文化的“活词典”,自1984年至今,无论是工作时还是退休后,都将大半的精力投放在了妈祖文化研究和天后祖祠的保护上。如今生活在村子里的林自东,没事就喜欢来祖祠边上的办公室,他说从很小的时候起,作为林氏后代,他就决心侍奉妈祖了。

  林自东递给我一本线装书《敕封天后志》,由清代人林清标于乾隆年间编撰。该书详细记载了妈祖事迹和历代所受褒封,自宋高宗封其为“灵惠夫人”以来,妈祖历经“妃”、“天妃”等爵位,至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被封“天后”,封号已至最高一级,且列入国家祀典。妈祖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

  下午3点,我们驱车经过妈祖诞生地的牌楼,终于到了天后祖祠。祖祠很小,保持着原貌,仅占地668平方米,直面大海。拾级而上,进入祖祠。装饰精巧的大门上有暗红色的匾额,上书“敕封天后祠”,门前分别立着福建省和莆田县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我到时,工人正在用金漆重新描字。

  祖祠里非常安静,林自东告诉我,这是因为他们刚在农历九月初九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妈祖升天和海祭活动。“今年闽台两岸及新加坡、印尼等海内外的妈祖庙共来了266家,都赶在这一天来,所以现在人少了。”偶尔有散香客进来朝拜,跪在祖祠里独有的“拜亭”中,虔诚地祷告。

  2

  妈祖的出生地

  妈祖的信众遍布世界各地,仅妈祖庙就有数千座之多,叫法更是各异,如天妃宫、顺济庙、白湖庙、天后宫、妈祖庙、镇澜宫、奉天宫等,不一而足。若论面积而言,仅如普通民居大小的天后祖祠也不算大,是何原因让它成为海内外众多信众心里的“圣地”?

  黄瑞发告诉我,尽管有关妈祖的庙有很多,但仅仅在祖祠中,妈祖是以人的形象出现的,因为妈祖在这里真实地生活过。作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妈祖曾祖父林保吉,曾任后周统军兵马使,后辞官回乡,归隐贤良港。妈祖祖父林孚官至福建总管,父亲林惟悫曾任都巡检。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原为林氏祖祠,后随着妈祖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名声远播海内外,这里前殿成为了专祀妈祖的祠堂,后殿仍供奉妈祖父母等林氏祖先。

  站在祖祠前,透过眼前浅浅的海峡,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对面的湄洲岛。据载,妈祖正是在湄洲岛外拯救海难时去世的。人们不愿相信妈祖离去,就相传她在湄屿山峰上羽化升天,驾云离去。因此,这个岛上才有著名的湄洲妈祖庙,吸引成千上万的信众前去。在湄洲岛上的妈祖,就是以神的形象出现了,其他地方的宫庙,同样如此。

  除了地位特殊,这里的文物乃至建筑、摆设等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在祖祠正中央,我看到一尊栩栩如生的妈祖像,表情自然端庄,眉宇间透出灵活的气息,甚至皮肤看上去都接近真实。林自东很自豪地向我介绍,这是祖祠的镇祠之宝,专家认证是宋代软身木雕敕封天后宝像,肢体可以活动,是为方便妈祖加官进爵来更换她的服装和头饰。尽管千年以来,祖祠历经多次维修甚至破坏,妈祖的后人们对这尊神像一直呵护有加。

  在其旁边的神龛里,摆满了比这尊文物小一些的妈祖像。见我好奇,林自东解释说,这些都是国内外宫庙安放在祖祠圣父母前的妈祖像,放在这里是因为在妈祖祖祠圣父母的慈爱下会更具有灵气,安放一两年后再请回去供奉。因为这里是妈祖诞生地,所以信众们都相信从祖祠里“分灵”出来的妈祖像特别有灵气。

  进入妈祖祖祠的正殿前,要经过一个“拜亭”,同样是祖祠所独有。“拜亭”中的几块牌子引起了我的兴趣。一块写着“春秋谕祭”,左右两边则各摆着“迎驾”与“送驾”。林自东笑着告诉我,祖祠每年举行两次最大的祭祀活动,即“春秋谕祭”。春祭是农历三月二十三纪念妈祖诞生,这是最壮观的活动,仅3月份就有成千个妈祖宫庙和数十万信众陆续参与“妈祖回娘家”祭祀庆典,此习俗已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秋祭是农历九月初九的海祭,纪念妈祖升天。因为需要迎送各宫庙的妈祖像,所以才有“迎驾”和“送驾”的牌匾。

  绕过祖祠后面,远远的就看见一口古井,上书“受符井”,相传妈祖当年在此处受符得道。此井自宋代一直沿用至今,我到时,一个老伯正拿大桶过来打水。尽管当地自来水很方便,但妈祖受符井中的水甘甜、清洌,很多人都远道慕名前来取水。受符井紧挨着妈祖小学,井水汩汩声,小儿诵读声,交织在这座千年古村里,别有一番情调。

  祖祠东侧还有宋代所建的航标塔,历经千年仍屹立如初。随着填海面积的扩大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此航标塔已不再承担原有职能,但这饱经沧桑的古迹,以及不远处若隐若现的礁石,都在提示着人们,当年行船之人在海上所历经的艰难;也就不难理解,妈祖作为海神,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依托。

  3

  两岸的纽带

  尽管祖祠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过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直默默无闻。它真正被海外信徒所知晓,还是一段台海两岸同胞间的佳话。

  故事发生在1987年。那一年莆田市举行纪念妈祖升天一千周年庆典,台湾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董监事杨培元、董振雄先生一行18人,冲破台湾当局重重阻碍,绕道日本大阪,来到与天后祖祠隔海相望的湄洲岛。参加完庆典后,他们发现对面也有祭祀活动,决定顺便参观一下。当时已在祖祠的林自东安排轮渡接他们过来后,董振雄等人大吃一惊,没想到这里竟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

  “他回到台湾后就到处跟人讲,我发现新大陆了,我找到了妈祖的娘家。”林自东说,自那以后,董振雄每年至少会来祖祠一次,并且带来越来越多的台湾信众,最多的一次,竟组织了7000多人前来朝拜,当地无法完全接纳,不少信众只好住到福州、厦门等地。林自东说,董振雄所在的大甲镇澜宫和妈祖联谊会计划于明年组织12000人从台湾前来朝拜,他现在就已经开始准备接待了。

  “当时他们的做法是很勇敢的,回到台湾后,还被当局抓了起来,后来好几万信众上街游行抗议,说我们是妈祖信仰者,朝拜妈祖没有任何错误”,谈起台湾信众对于妈祖祖祠的感情,林自东感慨万千,“我们这里当时条件那么简陋,但他们打地铺睡也要过来。”

  在采访过程中,当地人告诉我,他们见过很多台湾信众到祖祠后,哭拜在妈祖像前,久久不愿离去。不少台湾信众,在两岸“三通”之前,为了前来祖祠祭拜妈祖,都要绕道香港甚至日本,花费数十万元才能完成这个简单的心愿。台湾信众对于妈祖的热诚,对于海峡对岸妈祖圣地的无限向往,使得他们到大陆来成为了一种“刚性需求”,而妈祖祖祠,则成为两岸同胞之间无比坚实的纽带。

  董振雄曾感慨,“没有妈祖,两岸‘三通’就不可能这么快,起码要再拖几年”。

  徜徉在祖祠周围,处处可见台湾信众留下的痕迹。妈祖故居是2001年台湾18座宫庙合资出钱成立复建基金,捐资780万元新台币重建的,如今以这18家为基础的台湾妈祖联谊会队伍已发展到近百家;朝圣路是台中市的林建忠、刘彩云捐建的;祖祠内的点香塔上,近1/3都是台湾信众的名字;正在修建的天后圣殿,捐款人里有一串长长的台湾信众名单;甚至祖祠董事会的办公室,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信众捐建的……

  我到的那天,祖祠董事会的董事长林自弟不在,一问原来去城里办一年多次的台湾通行证了。第二天见到时,林自弟解释说,这些年两岸妈祖宫庙、信众间联系越来越多,作为妈祖“娘家人”的代表,他收到了太多来自台湾的邀请函。尽管一再推脱,但盛情难却。“每次到了台湾,安排的都很紧,从一个宫庙出来马上就到另一个,我的台湾行程都是根据宫庙的地点安排的。”

  林自弟说,每次到台湾都能感觉到台胞对于妈祖信仰的虔诚,也就理解了他们为何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冲破重重阻碍,也一定要来大陆祭拜妈祖:因为这个离台湾只有72海里的地方,牵动着无数台湾同胞的心。

  4

  维护信仰纯正

  在台湾同胞捐建的迎宾阁会客厅里,董事长林自弟沏上一壶新茶,入口清甜,且有余香。他说,这泡茶的水是从妈祖受符井中打来的,一千多年来,当地人一直都饮此井中水。窗外海风呼啸,我们边饮茶边聊起了祖祠的现状和将来的状况。

  在来的路上,就听义工黄瑞发说,祖祠不收门票。我把疑惑抛给林自弟:别的地方没有文物、没有历史都收票,祖祠现成的利益,为何不赚?

  “要钱有啥意思?人家全世界的信徒不远万里赶来烧香,那么多的钱都花了,作为妈祖的侄后裔,我们好好接待还来不及呢,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责任。”林自弟呷了一口茶水,加重了口气说道,“我们不能让这信仰充满铜臭味。”

  林自弟告诉我,祖祠董事会有90多人,包括他和林自东在内,成立几十年来绝大多数人都是义工,但总有至少十几个人一直在祖祠这里服务。自2006年当选董事长以来,尽管他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这里,但为了补贴家用,他到现在还在外面兼做一点生意。而接待我的义工黄瑞发,此前是小学老师,为了协助祖祠做事,特地从祖祠边上的妈祖小学调来。

  过去几十年,随着国家的改革发展,莆田人很多去外地做生意。林自弟感慨地告诉我,为了实施祖祠周边的新规划,筹集修建天后圣殿所需要的钱,他和有关领导到北京与在京莆田企业家座谈,一下子就筹集到了2273万。“企业家赚钱那么辛苦,可是要为妈祖做事,出手就非常大方”。在祖祠墙上挂着的功德榜上,我看到一长串的捐款名单,捐款最多的达500万,捐款者更是来自五湖四海。

  随着动辄上万人的信徒前来朝拜,祖祠服务的压力也很大。林自弟说,光是今年3月23日,他们为了招待上万信众,就用了2500斤大米,杀了5头猪。董事会决定围绕祖祠做全盘规划,如今妈祖故里新规划已经出台。林自弟给我看规划图,海祭台、朝拜区、休息区、服务区都在填海建设的“妈祖城”区内,基本确定了地方,而由于信众们的慷慨解囊,所需要的钱也筹集得很顺利。

  我到的时候,天后圣殿工程已完成大半,明年就将竣工。而不远处十几台推土机正在赶工,这是莆田市政府规划的“中华妈祖城”,建好后,前来朝拜的信众们就不用再打地铺或者住到福州、厦门去了。

  临近傍晚,祖祠边上更加安静了,只听见海风裹挟海浪拍打岸边,老人轻声呼唤玩耍的孩子回家吃饭。林自东邀我去他家品尝“林氏家宴”,他的妻子准备了自家种的青菜、码头上买的鱼和今年的新紫菜。

  开饭前,站在他家五楼的阳台上,林自东打开手机给我看他拍的照片,在无数张妈祖像中,有一天清晨太阳升起时拍的让他特别喜欢,“你看,妈祖的头顶上恰好是太阳。”

妈祖的“娘家”(走进寺观教堂(14))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