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气候谈判为何变成马拉松

子 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14日   第 06 版)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办方在开幕式上播放了一部讲述生活在海边的波兰孩子的短片。孩子们说,海里的鱼一年比一年少,海边的沙滩一年比一年小,我不知道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短片提醒与会者“要靠我们为孩子们找到更好的未来”。并强调,“我在乎谈判结果,我在乎我们的未来”。

  这并无多少新意。孩子与未来的隐喻妄图打动成人世界坚强外表下最柔软的内心,但这似乎是徒劳的,至少在多次气候变化的宣传片中,孩子已成用烂了的隐喻。成人世界关注的多是“现在”,很少有人关心未来。

  从1992年的巴西里约热内卢至2013年的波兰华沙,全球气候谈判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如果“未来”早被重视,时间一定不会拖延那么长。 

  纵观这些年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历程,争论的焦点始终聚焦于发达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如何划分和落实减缓气候变化的责任、技术转让、资金等议题上。

  气候变化早已从一个科技领域的问题变成一个政治博弈的筹码,开始从对暖冬和极寒的讨论延伸至国际利益格局的重塑和国际决策机制中话语权的分配。

  在这场长达21年的气候谈判中,减排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大部分国家都怀有“他人多减,自己少减”的心理。有些国家试图模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比如美国,总是将美国的减排行动与一些发展中大国挂钩,而从来不反思自己退出《京都议定书》带来的“示范性效果”。也有些发达国家,在资金支持问题上始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还有个别国家的新领导人上台后,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开倒车。

  凡此种种,人们似乎在作一个历史性的误判,认为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才是功绩。

  殊不知,这种短视,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倒贻误了时机。因为这不是一场体育比赛,大家要么一起赢,要么一起输。

美精英思维不能掺入“军火味”
气候谈判为何变成马拉松
逃不开世俗纷扰
巴会找以秋后算账吗?
图片报道
责编:张 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