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红高粱地的朝圣

陈振凯 赵永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12日   第 07 版)

  电视剧《红高粱》拍摄基地
  赵永琦摄

  文人中,有一类,他们与一种植物共生共荣。如周敦颐,没有他,便没有《爱莲说》;没有一片莲塘,也难有他流芳百世。再者,陶渊明,一看到菊花,人们便想到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一瞅见挺拔的白杨,总让人想起《白杨礼赞》,想到茅盾。真分不清,是文人成就了植物,还是植物成就了文人。

  同样,一提到红高粱,大家就会想到作家莫言,而一说到莫言,总会想到红高粱。10月中旬,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一周年前后,任谁来到莫言老家山东高密市,吃过莫言爱吃的韭菜炉包,喝过“高密五粮液”红高粱酒,总想去莫言老家看看。

  出城往东北,不一会儿,柏油路边,一片高粱地映入眼帘了。过了一座土桥,车扬起黄土,进得村子,见路边晒着玉米棒子。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平安庄到了,这就是莫言的老家,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车至村北,一片小树林旁,一座土墙院子便是莫言旧居,“祝贺莫言获诺奖一周年”的条幅甚为抢眼。

  红高粱在中国栽种,至少有5000年历史,古称蜀黍,这一发音,中原地带至今仍在使用。因不挑水肥,耐旱抗涝,高粱在全国栽种广泛,而今则以东北为胜。5000年来,它年年在神州大地萌芽、成长、结穗、衰枯,周而复始,不知曾与多少农人欢笑,又与多少文人擦肩,但为何它却只选中了莫言,独与他一人共生共荣?

  莫言旧居院外,村里的大婶摆了书摊,卖莫言写的或者有关莫言的书籍。而其中的《红高粱》,或是以上问题的答案。由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1988年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导演张艺谋、演员巩俐、作家莫言几乎瞬间赢得世界性声誉。

  在当地民间,有“河流拐弯处,必有贵人住”的说法。莫言旧居北面几十米处就是高密的母亲河——胶河,它在村后拐了个弯。站在河堤远望,一个河岸公园已见雏形。据说,自从莫言得了诺奖,在胶河南岸盖房子,成为村民的首选。

  院门口站着的,正与四方慕名而来游客聊天的,是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他也是莫言旧居的义务讲解员。这几天人还不算多,国庆期间最多。如果说莫言是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的国王,那莫言旧居就是这王国的首都。进得院子,见土墙堂屋五间。莫言二哥说,1955年2月17日,莫言生于西屋,成年后在东屋结婚,生了女儿。可以说,莫言的前20多年记忆,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结婚,生女,都与这堂屋有关。屋内陈设简单,土炕引人注目。

  2002年,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8年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来到高密。他谢绝了安排好的宾馆,在莫言旧居的土炕上睡了一夜。他大概想是找到那个“只上了五年小学”的莫言,当年如何做文学梦的感觉吧。

  而这五间房子第一次迎来贵客,是1987年夏天,电影《红高粱》开拍。导演、明星全来了,乡里人哪里见过这阵仗?张艺谋还吃了莫言母亲做的饼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红高粱》便没有张艺谋。而没有故乡高粱地里发生的孙家口伏击案、公婆庙惨案,莫言也一定写不出《红高粱》。

  1986年3月,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在《人民文学》第3期发表。同年7月,正拍摄电影《老井》的张艺谋,从太行山赶赴北京,找到莫言说,想把《红高粱》改编成电影。为了这部电影,张艺谋一定要在故事的原生地高密,以每亩250元到300元的价格,与农民签合同种下100多亩高粱。而当时,影片拍摄尚未获批,而一旦不被批准生产,张艺谋将欠下巨债。当年如何种高粱,如何说服电影厂投资,如何营造黄土漫天的细节,而今都成了有趣的故事。

  当游人在村北高粱地拍照时,当地人说,这边不算啥,那儿有上千亩呢。这里说的“那儿”,是电视剧版《红高粱》拍摄地,距离莫言老家不远,同属胶河疏港物流园区。今年9月开始,电视剧开拍。为了“挺拔刚健”“凄婉可人”“爱情激荡”的真实气氛,剧组种下了上千亩高粱。

  在高粱地里穿行,你会想起那些远去的年代,那些莫言笔下的人物、故事。天已傍晚,仍有不少游人拍照——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次文学上的朝圣。只是这朝圣,不在庙堂,不在学府,而是在红高粱地里。游客来玩的太多,高粱地里已踩出了一条条小路,这是朝圣者的路。 

绿色的使者
红高粱地的朝圣
故乡
神州第一味
“康巴作家群”作品研讨会举行
淡水河一瞥(外一首)
《喀拉布风暴》表现西域风情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