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水色自然:中国美术馆藏水彩风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参展作品是从历年的馆藏水彩精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共80余幅,均为20世纪中国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阳太阳、古元、潘思同、哈定等艺术大家的作品。
自19世纪中叶“土山湾画馆”在上海开办以来,水彩画在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史。作为重要的艺术门类,水彩画以其水色交融,透明立体的特点,给人以美的遐想空间,一直是中国艺术家乐于用以描绘自然的重要手段。
渐具时代精神的风貌
水彩画传入中国与“西学东渐”的历史同步。早在明代万历、天启年间,来华传教士随行携带着宗教画,传送了西方绘画的信息,其中就有水彩。
上海是中国早期水彩画的大本营。在1864年至1911年中国水彩画的萌芽期,徐家汇“土山湾画馆”正式向中国孤儿传授素描、水彩、油画等西洋艺术,学徒中的徐咏青、周湘等被视为中国早期水彩画家中的佼佼者。中国早期西画家一般都画过水彩。最早的留学生李铁夫就兼善水彩;赴日留学的李叔同,不仅画水彩,还撰写了《水彩画法说略》,大概是中国最早讨论水彩画的文章。
1911年至1949年是中国水彩画的成长期,涌现了一大批后来卓有成就的水彩画家,作品已开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融汇中西,面向生活,又体现了每个画家独到的艺术追求,是中国水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包括张眉孙、关广志、李剑晨、杭穉英、潘思同、张充仁、王肇民、阳太阳这些在中国水彩史上最有影响的画家,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在1949年至1965年中国水彩的发展期,上述画家都有新的成就,而从革命战争中成长的画家和陆续从海外归来的画家又为中国水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包括古元、邵宇、沈柔坚、吴冠中、萧淑芳等。1954年“全国水彩,速写展览”是当时创作成就的一次大检阅。这一阶段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1978年至现在是中国水彩画的改革繁荣期,也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历史上的最高潮。新作者不断涌现,创作空前活跃,中国水彩画已经摆脱了只是“小品”和“轻音乐”的局限,极大地增强了水彩画的表现力,扩展了水彩画的功能,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初步形成了自己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中国水彩画”风貌。
“大师气象”显著
在本次展览中,作品年代跨越20和21两个世纪,年代最早的以20世纪20年代为起点,一直延续至今。展出的水彩画包含风景系列和风土人情系列。观众在领略其中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祖国各地风貌的迷人魅力。这些水彩画中,既有表现江南水乡的作品,也有描绘塞外风光的作品,还有歌颂西藏风貌的作品。
古元先生的《松花江畔》陈列在展厅的显著位置。这条被誉为东北人民的母亲河在古元先生的笔下透露着几分江南水乡般灵秀的气息。画面中,悠闲的小船在满布原始森林的宁静河面上轻轻地荡漾,与远景中的轮船形成呼应关系,水天一色的自然环境使松花江更显宽广与博大。
阳太阳先生创作于1954年的《雨》也让人印象深刻。阳太阳先生强调融合中西方结合绘画语言与精神品格,他长期在这条道路上探索,这在他的水彩画创作中有突出体现。在《雨》中,阳太阳先生一方面以湿画法表现朦胧的雨景,另一方面运用西方古典油画的构图和透视进行画面布局,使得作品别有一番风味。
在《上海九曲桥》中,哈定先生以鸟瞰的视角表现了九曲桥的屈曲折转,通过远逝的桥身把观众的视线再次引向远处的亭台水榭。哈定先生充分发挥了水彩画透明的特点,同时把糨糊和水彩颜料加以混合使用,使建筑物和湖水产生了愈到远处愈斑驳陆离的效果,与前景中清雅明静的湖水相呼应,使整个画面生动而充满情趣。
以水彩画的手段描绘风景,一直是中国艺术家乐于实践的艺术方式。这种艺术创作方式不仅为水彩画家、油画家所广泛采用,众多中国画家、版画家、雕塑家乃至设计师,也对其情有独钟。而此次众多展出作品所演绎出的“大师气象”,无疑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