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1月02日 星期六

中国戏曲节迷倒法国观众

京剧红灯记首登法国舞台

本报驻法国记者 王 芳 邢 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02日   第 04 版)

  巴黎蒙福尔特剧院特意设立一个小展台,摆放与中国戏曲及戏曲节有关的资料。一个小女孩驻足翻阅,久久不愿离去,她面前的墙上张贴着本届戏曲节的海报。
  本报记者 王 芳摄

  应法国戏剧爱好者的要求,现代京剧《红灯记》首次在法国舞台上亮相。
  本报记者 王 芳摄

  深秋的巴黎,两年一度的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在蒙福尔特剧院举行。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第六届戏曲节,为法国观众带来了重庆、安徽、福建3省4个剧团的6场中国戏曲。

  过道边加座都被占上

  在长达6天的戏曲节期间,不仅上演了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剧目莆仙戏《目连救母》、黄梅戏《女驸马》和《天仙配》、闽剧《贻顺哥烛蒂》以及京剧《三打陶三春》,现代京剧《红灯记》也第一次登上了法国舞台。除此之外,主办方还组织了“中国戏曲的表演特色”专题讲座,重庆市京剧团团长张军强介绍了京剧的主要行当和表演形式,演员上台配合做示范,许多法国观众认真做笔记,提问环节更是积极踊跃。

  记者在剧院里看到,每一场演出都有众多法国观众前来观看,有的场次连过道边的加座都被占上了。观众中,法国人占绝大多数,而且年轻人的比例不小。“演出棒极了,非常令人难忘。”一位在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学生看完《三打陶三春》后非常兴奋,这是她第一次到剧院里看京剧。巴黎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学生董骅言则用“叹为观止”4个字形容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带来的经典剧目《女驸马》。法国观众蒂埃里·萨尔韦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觉得中国戏曲里的一招一式、甚至每一个眼神传递的信息都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

  请外国专家翻译唱词

  自2003年创办以来,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已邀请国内近20个剧种、20多个剧团到巴黎演出。举办第一届时送票多,观众中华侨华人多。而如今,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与剧院合作,面向法国观众售票,把戏曲节做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文化品牌。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主任纪可梅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关注和研究中国戏曲。在她看来,戏曲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戏曲在法国的市场潜力很大。

  说起中国戏曲在法国的“推广经”,戏曲节艺术总监吴钢总结说,故事情节完整的全本戏,比折子戏更易被外国人所理解;情节精彩的文戏,同武戏一样吸引人;集中展演多剧种,更有助于外国观众认识中国戏曲的发展与特点……

  “另外,我们还请了解中国戏曲的外国专家翻译唱词,并且尽量简化舞台布景,全靠演员的表演打动观众。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避免了喧宾夺主。”

  中国戏曲在法“走基层”

  “中国戏曲外国人评”,这是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的一大特色。在法国文化部的认可和支持下,戏曲节设立了多个奖项,5位法国戏剧专家和汉学家组成评委会,每届都要评选出最佳演员和演出团体,以期鼓励和促进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本届评委会主席由深谙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法国文化部荣誉戏剧总监武尔茨担任。展演结束后,评委们以不计名方式投票确定获奖名单,重庆市京剧团的《三打陶三春》摘取了今年的戏曲节最高奖项塞纳大奖。

  法学家琳内不但场场不落从头看到尾,还每场多买一张票带朋友一起看。她告诉记者,优美的唱腔、绚丽的服饰、五彩的脸谱,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场面,都让她着迷。武尔茨认为,有法语字幕的帮助,观众更能入戏。蒙福尔特剧院负责票务的弗洛朗·布拉孔介绍说,每届戏曲节的票房收入以及观众上座情况都非常可观。

  11年来,一些剧团在戏曲节结束后,又将中国戏曲带到了法国其他的地方。今年,法国普瓦提埃孔子学院、西部的边远小城都是中国剧团深入法国基层演出的目的地。“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把多种多样的中国戏曲更深入地介绍到法国各地去。”武尔茨对记者说,让更多的法国人认识和喜爱中国戏曲,这才是保护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意义所在。 

刘奇葆会见朝鲜客人
中国不存在“现代奴役”现象
严禁公款印寄贺年卡
“千里之行”杭州登场
与上合联打“三股势力”
对叙化武决定执行满意
京剧红灯记首登法国舞台
上海最大建筑平移工程开工
珠算备选联合国非遗
驻日使馆表彰救人留学生
责编:石 畅 李 尧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