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我的水墨五域创化观

晁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30日   第 08 版)

  晁海,1955年出生于陕西兴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留校执教至今。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天地之间》(历时3个月创作完成)

  《天地之间》局部

  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水墨不仅是一种代表中国文化精神与特征的语言,也是全球当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语言,此乃时空之召唤,也是当代水墨意义与价值之所在。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立志在文化艺术上潜心研究,在深深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以中国特质的水墨艺术精神与世界深层文化思想有机结合,思考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在全球化中缺乏创造发展的尴尬被动原因,探索与建构新的文化艺术形态,再现我们民族的现代智慧和中华文化的再生力量,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此,我在以下五个领域潜心探索、钻研与创化,希望建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新形态:

  一、继承传统文人画的精髓;

  二、融汇周秦汉唐凝重、宏大、鼎盛之气象;

  三、追溯东方远古哲学精神;

  四、注重研究西方审美积淀与艺术思想,有机地为我中华水墨艺术所用;

  五、深化学院体系,为当代水墨形而上哲学、美学赢得牢固的富有生命力的造型支撑。

  自唐宋以降,元明清以来绘画艺术脱不了唯学源近亲,或血源近亲。在当下后工业信息时代,审美意识趋于形态化、精神危机化、世俗化,绘画领域充斥着浮华焦躁、急功近利的乱象局面。“赝品主义”、“拷贝主义”等大行其道,充斥耳目。

  岌岌可危,怎么办?

  我认为要上本溯源,找回生命本源、本真。正如福柯提出的“知识考古学”理念。(福柯主要为了挑战欧陆思想界存在的线性连续的“总体历史观”。)我们中国画也应追根溯源。

  作为水墨践行者,我首先继承了文人画超现实、脱世俗、无烟火气、无污染、笔墨纯净高逸的精髓;第二融汇周秦汉唐苍茫厚重、博大雄浑的气象;第三追溯蕴含东方远古玄冥、鸿蒙、太虚之境,阴阳道合、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第四充分汲取西方文化艺术核心内涵,如宗教悲悯、虔诚、感恩与敬畏,教堂建筑之宏大、崇高、庄严,雕塑形体精神化的质感与量感等;第五深化学院派理念在造型艺术中的突破与创造。

  水墨五域创化观

  一、继承传统文人画的精髓。

  文人画已有千百年的传统,其发展和它的社会背景有关,12世纪以来,辽、西夏、金、蒙古族、满族兴起,中华大地多有战火纷争、兴衰更迭,加之近现代西方列强和日寇的曾经入侵等,国人的精神、自信心曾受到巨大的摧残。在这样的境遇下,失意、失落的文人身心何往,自然会生发“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喟。而先秦魏晋以来老庄思想在士人精神上予以其入世出世归隐山林的寄托与安顿,使其文化气息和作品具有超凡尘、避世俗的特点,虽则无法兼济天下,然可独善其身,在孤寂中向往内心的澄明。在其作品中呈现出萧疏简远、淡泊虚无、隐和空的意象,以致于发展到孤绝冷清之境,如泉水一样清澈,洁净之至,这是中国唐宋以降传统绘画美学思想在元明清和近代的核心体现。

  如何继承文人画的精髓?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脱俗与纯粹,独守内心的澄明和本真是鉴中之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文人画的自觉担当在哪里? 

  人类文明重普世济世、悲悯情怀和担当精神,但这正是千百年来文人画所缺失的精神内涵。

  “五四”时期,民族救亡图存,人文精神觉醒,关注苍生、关注人性,直面惨淡的人生与现实的生存状态。不少仁人志士怀揣救国之愿借鉴西画光学、自然科学、透视解剖学的写实素描立体技法,用毛笔在宣纸上改造中国传统文人画,以关注民族的命运与苦难,塑造活生生的生命为己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疑使中国画与现实终于结合了,这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可谓里程碑式的转折。

  中西融合体系使得传统中国画与现实相对结合,关注并表达了苍生和黎民的现实问题,具有普世济世情怀。此体系借鉴西方形、光、色的自然科学,用亮面、暗面、明暗交界线表现现实人物立体之感,但文人画中的精髓难免使中西融合者力不从心。

  文人画是形而上的超越现实的意象学,生宣纸、毛笔、墨、砚材质是中国哲学高度自觉本体化的产物,追溯到老庄、周易、7000年前伏羲氏的易经,着重心、意、气、象、飘渺的精神意象,但与实实在在的生命体、活生生的体积结构难以相容,即无烟火气、无世俗气,纯净的笔墨与苍生黎民沉重真实的命运,在文化艺术实践上如何操作与求实?空灵飘逸韵雅了却无法担当与悲悯;而直面历史的思索和现实命运重荷,然又失去了文人画的精髓,遗憾的是解决了这个又丢掉了那个,两者兼得何其不易! 

  此问题在文化艺术学上之严峻不言而喻。

  这一大问题谁来解决?

  这一尖锐矛盾正是我苦苦思考、探索与解决的功课。

  二、融汇周秦汉唐凝重、宏大、鼎盛之气象。

  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鼎盛时期,博大、雄浑、厚重、恢弘的气象不言而喻。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八百年,政治、军事、文化哲学、思想智慧蔚为大观,直至秦王朝的统一。汉代开拓疆土的强盛,大唐盛世各国来朝,何其昌盛。继承宏扬周秦汉唐精神思想是学习继承传统的重中之重,是使用宣纸、毛笔的中国水墨艺术践行者的高度自觉。然而,周秦汉唐的精神思想在哲学、军事、人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青铜器、兵马俑、万里长城、汉唐石虎、翼马等。非元明清文人画在生宣纸上的思想信息印迹。

  文人画是伤痛后的产物,周秦汉唐乃强大统一、开拓疆土的昌盛时代所流露出的大国气象,一个是衰败,一个是鼎盛,文化精神思想相悖。

  如何将文人画的精髓与周秦汉唐宏大、凝重的青铜器、汉唐石刻坚实有力的精神气象通过艺术语言进行有机而饱满的结合?

  在文化艺术学上又是一个难上加难的课题,如同两米开外身材修长的跳高健将非要举起举重冠军的重磅杠铃;而体型矮壮无比的举重冠军非要越过跳高名将的高度。

  又一难上加难的课题如何完成?

  这是第二个大问题。

  三、追溯东方远古哲学精神。

  东方远古幻化大象学,将个体生命与天地合一,7000年前伏羲氏的《易经》为揭示人类宇宙奥秘的宝典,其混沌、鸿蒙、潜隐、阴阳道合、太虚之境,是华夏民族对人类在精神思想、哲学智慧上最为罕见的伟大贡献。使其生命体在精神上无限拓展。远古先哲早有答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阴阳,阴阳平衡为宇宙万物之规律。(当今2008年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绿色低碳,环保人文精神正体现出《易经》宇宙万物平衡之规律。)

  将中西融合形、光、色、立体感的自然属性,以宣纸笔墨表现现实主义的绘画与远古太虚之境的哲学精神幻化而有机结合,这又是一个大而又玄的课题。如何来解决完成?

  这是第三个难题。

  四、注重研究西方审美积淀与艺术思想,有机的为我中华水墨艺术所用。

  西方也是一个厚重的体系,他们的传统与当代精神,其习惯、思维、文化意识、审美秩序、经验积累、基因传承是什么?作为拥有人类四分之一人口,幅员辽阔、文化悠久深厚的中华民族极需要研究世界其他众多民族思想精神、文明与积累。

  自然而然,我们需要研究、寻找华夏民族与其他众多民族即东西方在审美上的趋同性与文明中的共通性。     

  西方众多民族思想精神源于宗教,虔诚而悲悯,教堂、建筑、雕塑之极,德国科隆教堂盖了6个世纪,600年完成;米兰教堂盖了5个世纪,500年完成,梵蒂冈教堂等,皆宏伟厚重无比。米开朗基罗用4年完成大卫雕塑,巴托尔迪用10年完成自由女神雕像,罗丹用37年完成大型雕塑《地狱之门》等,他们和教堂一样,庄严、悲怆、肃穆……

  西方教堂、雕塑凝重的量感,质地的坚实和精神与时空中愈显厚重,在精神审美、逻辑遗传基因上皆为永恒。

  作为水墨艺术的践行者,如何将文人画的精髓即形而上脱世俗、超现实、无烟火气空灵飘渺、纯净之至的笔墨与西方宗教、建筑、雕塑、厚重的分量感、质感、审美积淀的崇高感相结合?创化出中国形而上哲学所赋予毛笔、生宣纸活性材质水墨的无限潜能。  

  飘渺空灵与悲悯深沉、坚实凝重相结合,何其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为第四个大问题。

  五、深化学院体系,为当代水墨形而上哲学、美学赢得牢固的富有生命力的造型支撑。

  重视研究文化艺术,建立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体系。建国以来学院派的主体更多的是欧洲艺术学和中国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结果。

  这种体系使我们能客观、真实、科学地观察和表现对象,通过对骨骼、肌肉、筋腱、皮肤、皱纹做理性与感性的分析,运用光学对人物和物体的形体、结构、色彩、体积、质感、量感、整体与局部真实有秩序的把握。(如通过光学分析石膏无穷的黑白明暗度不重复的差异,尤其是一百多课时对石膏素描准确有效的完成,而建立对黑白宏观与微观、致广大与尽精微有秩序的明察秋毫感性、理性分辨表达能力,完成后的石膏结实而洁白,仿佛有敲击清脆的响声。)

  这种对石膏像受光后色阶的理性分析和精神感悟打开了生宣水墨表现形象中的墨色微妙度积写法的广阔空间,无穷无尽变化对中国画启发空前,远非传统“墨分五色”、黑白灰那样的程式概念。完成后的积墨作品如牛、仙鹤、狐狸等笔墨色度色向变化何止墨分五色,真正已达数十种、百种。

  这是对石膏素描学院教学在水墨领域中的深化。

  在我长期担任素描石膏、头像教学中,感触颇深……

  如何将形而上老庄哲学,家国衰败失意,空灵、飘渺、超凡的文人画注入以西方科学性、物理性、现实性为主体的学院派之中?

  又是两极同构难之又难的课题。

  这是第五个大问题。

  “水墨五域创化观”之艺术探索与实践

  在我的水墨艺术追求中,含文人画笔墨纯粹、内修澄明、淡泊脱俗的特质;儒家的忍辱负重、复礼担当;佛家的承受与慈悲;西方浓郁的宗教、教堂、雕塑在精神上的感染和视觉上的震撼。

  我生长于陕西关中厚土长安,周秦汉唐沉雄厚重、苍劲磅礴、浑然天成的万千气象早已融化沉淀于我的血液基因里,成为水墨创作与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中国有着伟大的山脉、江河、黄土高原等,有着纯朴、善良、宽厚、坚韧,世世代代像黄牛一般勤劳、艰辛、忍辱负重的劳动者,他们的灵魂与自然共荣枯,与日月相映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乃民族精神智慧之大本源。他们是上苍恩赐予我们水墨践行者巨大的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孕育、滋养、催化着雄浑悲壮的艺术感受和艺术创造。

  我的水墨创作精神是:以大悲悯、大关怀的生命意识为依托,为那些命运之承重、苦涩、朴厚的灵魂写意立命。

  我的水墨艺术观:“魂兮归来”,可谓远亲交融多领域契合。中华民族7000年前伏羲氏仰观天宇,俯察大地,冥想至极,创造出《易经》,以深不可测的太虚之境揭示了人类宇宙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奥秘。我依远古的玄冥、混沌、阴阳道合、潜意识融通感应学、生态美学、运用第三类接触、有机物消解等内涵,汇周秦汉唐之气度与西方宗教、建筑、雕塑精神思想和实体同构、同体,将现实人物、动物生命体幻化为浩淼宇宙间的无机物(山川、江河、高原),表达悲悯、庄严、崇高与时空中的永恒感。

  如刘骁纯先生在《变雄浑为淡泊——论晁海的画》一文中所说:“石鲁把山当作人来画,当作大人来画;晁海则把农民当作山岳、土塬、天地、大宇来画。在他的画中,造型和笔墨组成大宇苍茫般的画面结构,行笔则构成了苍宇中运动的精气,这精气是实有的,但终归又是虚无的,正是这种终极意义上的虚无观,使笔墨和整个画面趋向了苍凉淡泊。” 

  雄浑中蕴含淡泊,即周秦汉唐宏大凝重之气象与远古神秘太虚之境、中古老庄哲学、元明清文人画空寂飘渺的融合。

  幼年至今,漫长的武学身心灵魂实践,使我对形而上精神性的阴阳之道有着超常的感悟与生发。于艺术作品积墨中依阴阳运笔,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内韵含玄,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积墨创化生命体或人或牛,以阴阳对比强弱互动表达人和牛在视觉上有亘古苍冥风化的质感、极强的三维深度。

  在积墨运笔过程中,如人和牛,哪一处积墨阴阳气韵对比强烈那一处就凸显立体,哪一处对比稍弱就微后退,再弱点再后退,在弱的后面阴阳微强一点又从弱的后面出显一点,更弱更后退,体积延伸到远方,推向纵深极远处再让阴阳微微强一点又回归稍稍顾盼凸显一点点,有机应用学院体系长课时石膏素描分辨高光旁的亮面色阶接近而不同的微妙感觉与差别……(这种阴阳强弱对比如同炎热的夏天冷热空气骤变阴阳疾剧对抗打雷闪电,天空如炸裂一般,秋春时节偶有雷声,因冷热空气对比弱化雷声低远。)

  这种阴阳对比雕塑积墨法与西方自然光学表达物象体积秩序无关,非中西融合学院体系。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性的、感应玄冥塑造观。从中国画的平面性创化为三维空间的立体雕塑感,时空的沧桑感,生命体与太虚之境的宇宙感。

  古今中外表达立体三维空间皆用光学亮面、暗面、交界线体现明暗立体,本人之外未曾发现有谁用精神性的阴阳感应、平衡互动以积墨创化生命体而达到的雕塑感极强而空灵玄冥的太虚之境。

  重要的是用中国传统代表性的材质:生宣、水墨、羊毫毛笔将其作品具体创化出来,我视为世间材质之极品。其三大特性:本真材质、终极材质、绿色材质,丹青水墨无化学成分与人身心调息生命律动有益同构,在适温适度下易保存,经久不衰,不褪色,故纸寿千年。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至今已有1300年,仍完好无损。

  生宣、毛笔、墨不仅是物质性材质,更是精神性材质,是形而上的,乃中国哲学深刻、高度自觉的产物。没有西画物化龟裂所带来的无尽的苦恼。

  我的生宣雕塑玄冥观是通过润墨润色无穷尽的积写渗入纸里,润墨、色积写难度极大,常言道:润墨泼一遍活,二遍滞、三遍死。干笔积墨易透气,难度小,不易死。我则用羊毫毛笔饱含润墨在生的单宣上以独特积墨积色之法,以内在的感应力、恒力、意志力、阴阳道合平衡互动创化之道而生发,数十遍、百遍岁积月累且笔墨恣肆烂漫、空灵飘逸,完成后的作品看似雕塑,局部如山岩般坚硬、粗涩(方可磨刀)。但手触摸已裱好的画面又平又光又薄,并非实体雕塑。作品中的人和牛似人非人,似牛非牛,似人之化石、牛之化石,局部又似奇异的有机体,似乎化石牛、人在呼吸……与山岩、黄土高原、大地、时空融为一体,缓慢而凝重地从远古走来,浓缩着悠久的沧桑岁月。

  在艺术形式手法上以少胜多,在有限的生宣平面上创造无限立体度量。这种神奇的艺术生命信息、灵魂之印迹,体现了“有”之道,“无”之境,“隐”之意,“空”之韵,“实”之法,“虚”之幻。这是东方远古之玄冥意境和现代精神意识的有机结合。

  用润含春雨的淡墨润墨层层积写出生命中的苍凉、悲怆。故可谓“内敛化外”。

  将沉重的历史、大地、山河、大宇归于心象。即我心象中的雄浑、凝重、博大和沧桑的历史感。

  致广大尽精微。宏观与微观、温润松灵与雄浑是两个对比,两个极限,两极同构、同体。这是向至难挑战。如水墨作品:淡而厚,润而苦涩,无线而有骨,虚无中坚实,含蓄中震撼,控制中的狂姿意肆,粗犷中的庄正崇高。

  牛和人不仅像岩石、活化石、出土的青铜器,恍惚又像太空中的无机体,历尽沧桑几千年、几万年,亘古至今,呈现出山脉江河宏宇气象,笔痕墨迹中透出执着虔诚的宗教悲悯。

  这种创造与突破正如一些文化学者、美术理论家评价的:积墨作品有沧桑的历史感、雕塑感、宗教虔诚感,具有与历史和未来对话的力量,是划时代的。

  在我的绘画艺术中,视觉感染的强度具有当代艺术语言符号学的特质。在我心中它是一种载体,一种心象,一种向往已久的人类生命精神图腾。将东方远古哲学、中古雄浑气象与西方宗教、建筑、雕塑深沉凝重的审美积累相融合。既超越现实又活在当下,遥远之极又近在咫尺,空灵超凡又充满雕塑肌理坚硬的触摸感而使心灵震撼,彰显我们民族血液中深沉飘渺富有活力的思维与智慧。

  在艺术语言精神上,我潜心于陌生感和原生态积墨语言的不断挖掘,突破原中国画千百年中所形成的牢固的程式和法则,将不断重复的有序形态,进入单纯统一富有创造的无序形态,即:幻化、潜隐、鸿朦、虚无、浑然。有法不言法、有笔不言笔、有墨不言墨等,化机巧。弱化、淡化解构其传统固有的观看秩序如:干、湿、浓、淡、皴、擦、点、染、勾、勒、涂、抹、点、线、面及黑、白、灰之间的对比关系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综合程式秩序。从而建构开创当代新的宏大的水墨艺术形态。

  人生第三阶段

  通过完成中国传统文人画与当代文化精神和历史深处宏大的价值能量相对接这一历史性使命为己任,使最传统的水墨传达出最现代的文化精神和最厚重的历史深度是我的愿望。

  艺术史的地标性建筑,总是选择那些对艺术本体的造诣和对文化精神的建构两个坐标向度上有突出成就者来承担。从这两个坐标互映观看,在以上五个极度艰难的课题即五个领域的挑战中,沉潜钻研28载,经年不怠,以天地之包容,宇宙之沉默,每每守长更、望启明,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挖掘挑战自身极限。天若有情天亦老,苍天不负,完成了五个领域的创化课题。

  以上五域是国内外文化艺术学科前沿的重大课题。之于艺术家,耗时15年,回避市场、潜心钻研,为我人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以传播、创作研究为己任,已耗时15年,其中做大型个展12次。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香港艺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等珍藏。

  我现正在进行人生第三阶段即艺术品的精神性、思想性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自2010年秋进入保利拍卖已有春、秋拍卖6次(日场3次,夜场3次),每次一件参拍作品积墨耗时3月,其作品的品质标准均体现上述所言,故受到关注与竞拍,作品市场价值扎实而稳健的增长。作为艺术家,当以自身的努力启迪拓展海内外对中国当代水墨的认知和审美意识,以水墨艺术彰显中国文化新的价值,为完成实现当代水墨完整全新的价值体系而不懈努力。   

  魂兮归来,时空召唤,承前启后,以创造、传播、完善文明价值体系为己任。

  从我开始,从我们开始,认领新的艺术现实、以我们的文化精神感知与艺术实践,创造新的宏大的艺术历史。

               

  主持人:李树森

  电话:010-65363425

  E-mail:aiwaiban@126.com

  人民书画艺术网:www.people-art.com.cn

  北京九州金台书画院

我的水墨五域创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