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滇中梁王山脊,极目而望,云蒸霞蔚、水波浩淼,抚仙湖在望了。
或许因地处偏远,抚仙湖在我国的湖泊中并不出名。然而,在自然史和生态学者眼里,抚仙湖顶着“中国最大深水型淡水湖”的冠冕,206亿立方米的蓄水量相当于13个滇池、7个太湖、6个巢湖。更让人萦怀的是,位于云贵高原的抚仙湖总体还保持着一类水质,这里的一类水占全国湖泊一类水总量的90%!
进与退
“湖若被污染了,发展还有什么搞头?”
“抚仙湖地势结构封闭,没有大径流,换水周期长达167年,若遭滇池那样的污染,想恢复水质是不可能的。”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局长武继昌眼神中透着深深忧虑。
抚仙湖横跨玉溪三县,人口近18万,流域内耕地近14万亩,环湖路以内人口就有2万多。数据显示,每年流入湖中的总氮达1099吨,总磷达173吨,对湖泊生态构成直接污染;同时,34条主要入湖河流中,绝大多数的河流水质是劣五类。今年5月的水质报告显示,抚仙湖水质多数指标劣于上年同期。
然而,欠发达的玉溪,2012年全市GDP刚突破千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384元和7628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别企业在开发中环保措施不到位,开挖山体,飞扬的尘土破坏了环境;裸露的断崖,造成水土流失……
“湖若被污染了,发展还有什么搞头?”但守着一湖水,“长期落后、贫穷不也是一种污染么?”
取与舍
提高门槛、退地还湖,守住发展底线
如何走好抚仙湖流域旅游开发的精致集约之路?去年底上任的玉溪市委书记张祖林兼任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全面清理旅游项目,暂停审批新项目,对原有项目重新审查核准;坚决守住“四条红线”: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不准新建与环保无关的永久性设施,严控从湖里取水,实行污染零排放、垃圾无害化、设施景观化。
旅游开发归根结底要有过硬的生态环境。湖北岸500亩的木森湿地曾经是连片的大棚蔬菜地,但种菜消耗的大肥大水所形成的污染,却是对湖水最大、最直接的威胁。
按计划,2013年内将有1.45万名生活在一级保护区内的村民迁到环湖路以北进行安置,17个自然村120万平方米的房屋也将被拆除,退出农田3300亩。退人、退房、退田、退塘,实现还湖、还水、还湿地。
“村民普遍不愿上楼。”玉溪市副市长陈勇说,破解这一难题,玉溪的思路是通过迁移村并点,高标准规划建设4个旅游小镇。鼓励搬迁村民在旅游小镇里从事第三产业,引导他们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参与旅游经营。塑料大棚、鲜切花、蔬菜“走”了,荷藕、苗木、水果“来”了,在沿湖同时落地的还将有生物医药、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等健康产业。
堵与疏
资源护湖,保护性投资,加快生态治理
要建设,钱从哪里来?作为我国西南的生态屏障,云南相当部分国土属于禁止开发或者限制开发的范围,在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尚未施行的阶段,保护资金的筹集是当地政府的一大难题。玉溪在“十一五”期间,关闭了抚仙湖周边磷矿开采点及磷化工生产企业,这可是该市GDP和就业贡献的大户。
澄江县跨马村新建的污水处理站使用太阳能,浑浊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可达标排放。这样一套装置投资约100万元,目前流域内238个自然村,仅有39个村配备了这种装置。
抚仙湖进入了国家湖泊保护的大盘子。武继昌认为,这在全国湖泊保护开了先河:就是在水质较好的情况下,进行保护性投资,可以获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比。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2013年,玉溪推出了抚仙湖保护治理3年行动计划,计划总投资105多亿元,目标是长期持续保住抚仙湖总体一类水质。
3年内要筹集这么多资金,玉溪走的是“以资源聚财,以资源护湖”路子:成立了抚仙湖保护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政府授权公司实施试验区土地一级开发整理,收取开发项目保证金和保护治理专项资金,以此搭建融资平台。
(配图为抚仙湖资料图片 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