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有了好吃的互相送 闲着没事时串门玩

老外喜欢他们的北京邻居(洋人在北京)

本报记者 彭训文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29日   第 05 版)

  郑爷爷展示保罗来做客的照片

  朱迪和余老在小区跳蚤市场上的合影

  香农和博雅物业工作人员陶艺成了好朋友

  近年来,随着北京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十余万外国人选择在这里安家。生活中,这些外国客难免要和中国邻居们打交道,那么,他们相处得如何呢?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了北京博雅园,这是一个中外混居的小区,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里的老外和中国邻居的故事。

         

  马丁:“我的孩子爱吃中国饭”

  “我爱中国,但我的孩子更爱中国,特别是这里的食物。”马丁·保罗是德国人,一年前,他带着夫人孩子来到北京。他们的孩子保罗今年3岁。刚入住时,邻居郑爷爷送来一盘馅饼,保罗对这种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便天天嚷着去郑爷爷家。他的夫人笑着说:“我们都爱吃中国菜,保罗更是长了一个‘中国胃’。”

  “我们老两口都乐于把保罗当‘外孙’(外国孙子)。”郑爷爷指着他和保罗的合影说。退休前,他主要做食品技术引进,老伴和外国人也打过很多交道。“老郑经常给保罗买些山楂片,我就给他做饺子、面条、炒蒜薹、炒洋葱、炒土豆丝,”郑奶奶说。

  院子里有很多带孩子的阿姨,谁有好吃的保罗就找谁要。马丁抱歉地说:“我们请了阿姨带他,不过给她增添了麻烦——每天要给他带一份饭。”

          

  朱迪:“她把我当做远房亲戚”

  1个半月前入住博雅园的澳大利亚家庭主妇朱迪·福斯特很高兴在这里认了一门亲戚。朱迪回忆说:“我搬来的第二天,一位老人突然来拜访我,边说边比划,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原来,这位姓余的91岁的老人是她的邻居,老人的女儿在澳大利亚做翻译工作,难得回家一趟。老人后来解释说,她是想问朱迪是否认识她女儿。

  老人说,看着来自澳大利亚的朱迪,就不由地想到自己的女儿,所以感觉特别亲。

  朱迪和老人现在都爱互相串门。有时白天,老人会来敲门,让她关灯,注意节约;朱迪则常向老人请教健康之道。在电梯里,朱迪总记得扶老人一把:“电梯里没有扶手,我怕她站不稳。”

  10月20日周末这天,小区的跳蚤市场开张,朱迪拉着大包小包摆起了小摊。由于刚做妈妈,她卖的很多婴儿用品大受园里中国母亲们的欢迎。可由于语言不通,怎么让大家学会使用让朱迪犯了难。这时余老刚好出来遛弯儿,过来指指这样,拿着那样,如数家珍。朱迪惊讶地问老人怎么知道这些,老人笑着说:“我经常看你抱孩子,当然知道。”

                  

  香农:“邻居的小狗在‘哭泣’”

  一天,博雅物业客服经理刘东川的桌上放了一张英文便条,说邻居的一只狗,不知是谁家的,一直在“哭泣”(cry),让物业帮忙处理。

  留便条的是来自新西兰的香农·安德森,她从事慈善公益,她的丈夫是一位音乐人。夫妇俩都50多岁了,在小区已住了10年。最近,不知哪家邻居的狗,一到晚上就叫个不停,这让夫妇俩很苦恼。

  物业工作人员逐层排查,最后发现是香农家楼上新搬来的年轻夫妇的狗。香农说:“物业的人带我去和中国新邻居见面,这时小狗也跑出来了,我摸了摸小狗的头,夸奖小狗特别可爱。”她认为,可能是这个举动释放了善意。邻居向香农解释,小狗没适应新环境才乱叫,并向她道歉。

  打太极、骑电动车、读中国文学作品,香农表示自己已融入中国的生活,即使有时和邻居们在生活方式上存在些差异,但经过沟通后都得到了圆满解决。

  刘东川介绍,博雅园现有440个住户,外国住户占到55%。“总的来说,外国业主和中国邻居的关系处得不错,这里更像是一个和谐大家庭。”

北京秋天下午的我(名家话北京)
点击北京
80万人香山赏红叶(聚焦京城)
老外喜欢他们的北京邻居(洋人在北京)
责编:梁益琴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