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农民》:仁者情怀 智者眼光

丁临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28日   第 08 版)

  读了王宏甲、刘建的长篇报告文学《农民——中国一户农民的百年历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既为作品中主人公茂德公家族100年来的命运沉浮而感慨,更为两位作家关注农民群体、推进社会进步的良苦用心而感动。在中国这个农民人口占据最大社会人口比重的国家,作者选择了茂德公家族作为文学标本,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农民家族在穷乡僻壤努力走向共同富裕的故事,其中蕴含的信息量之大,情感分量之重,理性思考之深刻长远,都不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

  打开这本书,扉页上寥寥数行提示文字就一下子紧紧抓住了我们的眼球并击中了我们的心灵——“在中国全部的历史生活中,农民是以最艰辛的生存与劳动做出最大贡献的群体。他们虽处在社会最基层,却是全社会该用仰视的目光崇敬的。”这是作家面向读者推心置腹的创作告白,也是作品提纲挈领的重心宣示。以广东雷州半岛上一处穷乡僻壤足荣村为关注对象,以茂德公家族的百年命运沉浮历史为主线索,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辛酸与艰难。辛亥革命后,在一系列推进农村变革、试图通过缩小城乡差别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国家强盛的历史实验进程中,很不幸的是,农民始终是体制束缚、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社会动荡等等造成的巨大社会代价的最底层的承受者。直到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两亿多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许多村庄空壳化,村中只有留守儿童、老人和部分妇女,农民与农村经受的创伤可谓触目惊心。正是关注到这一切,作品选择书写的茂德公家族的百年变迁,其悲伤与欢乐,勤劳与奋争,理想与灵魂,毫无疑问可以看作是20世纪至今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发展进步的缩影。作品并不回避中国农民的自身局限与先天弱点甚至是某种劣根性的客观存在,但出于创作者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作品突出地强调了全民关注的必要,因为关注农民就是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自己;作品更突出地强调了引导、帮助、扶持、激励中国农民走出局限克服弱点自强自救这一根本,因为中国农村和农民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只能是农民自己。

  本书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茂德公家族的百年变迁历史,令人信服地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科学发展鼓与呼,以一种高瞻远瞩的智者眼光探究着中国农村和农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陈茂德、陈英昌与陈宇一家三代人对于家乡雷州、对于足荣村的感情认知与劳动投入可谓是毫无二致的,但是三代人的命运与收获却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究其原因,无非是陈宇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精神视野的开阔,创业竞争的自由,拓新发展的天地,是陈宇这一代创业者得天独厚的客观优势,为他的祖辈父辈人所无法想象。在改革开放的同一大背景下,陈宇这一个创业者的成功则完全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看到,在陈宇身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水乳交融般融合在一起的。茂德公家族祖祖辈辈认定“耕读人家”的梦想,这就为陈宇这一代人的成长奠定了知识文化的基础;陈家祖上“无德不贵,茂德传家”的质朴人生观,则为陈宇这一代人的起飞夯实了守德向善的跑道。陈宇的创业成功及其倾情回馈家乡人民的善举由此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读完了这部作品,感觉它引发我们的联想实在太多太多,可以说有关中国农村和农民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一切几乎尽在其中。这就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的神奇魅力。我热切地希望有尽可能多的读者读到它,包括所有关心关注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和中国梦想的人们。

开机关机
当今为什么缺少名诗人?(文学新观察)
漫漫长路
《农民》:仁者情怀 智者眼光
长篇小说《繁花》用语言和形式制造上海
秀色
父亲的背
南阳作家点评金少庚《梦魇三部曲》
责编:杨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