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变“垃圾站”为“聚宝盆”

“换客”的乐园

刘 洋 刘 婷 郝丽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25日   第 04 版)

  河北唐山的一家交换商店
  赵 瑞摄

  用闲置的儿童车换一套孩子的少儿读物;用朋友送的纪念品换一个喜欢的摆饰;用读过的书籍换一张心仪的CD ……越来越多习惯将旧物丢进垃圾桶的“甩手丢一党”正在变为“换物客一族”,引领着一股节能环保的时尚新潮流。

  近年来,“以物换物”这种古老质朴的消费方式在一些城市悄然流行,“换客”也成了一种潮味儿十足的身份。通过“交换”为你的闲置物品找个新“婆家”,不仅能让“她们”焕发“二次青春”,也传递着绿色环保新风尚。

  旧物成新宠

  墙上,古式宝剑、怀旧钟表静静悬挂;柜子里,暖水壶、咖啡机、默默摆放;书架两侧,中、英文书籍整齐排列……一走进位于北京东城区五道营胡同的这家“CHANGE交换商店”,笔者就被它十几平方米空间里琳琅满目的物品吸引住了。 

  这家小店2010年6月开张,是北京第一个“交换商店”。店主介绍说:“我们这里都是二手商品。有些即将回国的外国人,要搬家的乔迁者,都有大量的闲置品无法处理,丢掉可惜,会拿来直接送给我们,或是和我们一起评估,用积分方式为这些二手货定价。顾客存起来的积分可换购其他商品,不够可用现金补价。现在已经有1500多位顾客在我们这里存有积分了。”

  同时,店主还欢迎市民把快递纸箱、购物手提袋等送到店里来。“这些快递包装盒,纸袋子质量都很好,完全可以供我们用来包装商品。”店主说。

  店主对笔者透露,他想把店名直接改叫“Change”(改变)。“不是简单的‘交换’,而是彻头彻尾的‘改变’。从‘不要就扔’到‘送人再用’的观念转变是一种进步,当绝大多数人都能实现这种转变,这个社会才算得上一个文明的社会。”

  换物也传情

  有时,交换的不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也是物品背后的生活故事。例如上海一家名为“调一调”的交换商店,就同样生意红火。该店店主是一对海归小夫妻,他们特别看重有故事的老物品。店里的唱片机、老式电话、手动闹钟等物品都带有明显的年代印记。

  “一个老式的搪瓷杯就可能唤起一段昔日记忆。”店主说,“有顾客就曾对我说,她看着那把老式手电筒,立即想起以前家里突然停电时到处找手电筒的感觉,怀旧的感觉很温暖。”旧物交换以充分信任、接纳对方感情为基础,交易背后所体现的期待和情感价值,正是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

  不仅是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在武汉、哈尔滨等地也能找到类似的店铺。如此“换”想,人们在互助共赢的心情中也让环保还原了生活的味道。

  目前,专门“以物换物”的网站、微博、手机APP等现代信息交流平台为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提供了广阔渠道。

  分享促环保

  “‘以物换物’从本质上来说是分享型经济,倡导的是‘分享消费’理念。”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刘力军认为“分享消费”是解决过度消费问题的“杀手锏”之一,让闲置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低碳环保。

  同时专家提醒,这种交换方式也存在一些隐患。一是商品质量问题,因为是“二手货”,不能退换也没有售后服务,所以需要换客们“瞄准”后再“下手”;二是消费安全问题,交换物品的种类、规格及安全性能都需特别注意。只有事先设定好交易细则、广泛吸引客源才能产生效益来解决盈利问题,让这些“垃圾站”式的 “聚宝盆”持续生存下去。

北京国际商博会开幕
四风上了“曝光台”
青海儿童免费接种疫苗
“西部温暖计划”募品首发
“汉语桥”中文比赛开幕
智慧城市建设论坛举行
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结束
首届“亚洲美食节”在京开办
“清洁青藏线”拾垃圾近16万件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