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百年沧桑吹拂不去中国元素

若瑟堂历史文物得到全面修缮保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10日   第 05 版)

  若瑟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若瑟堂巷1号,始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1893年扩建,将木质结构改建为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为哥特式。教堂面积520平方米,可容1000余人参加宗教活动。原教堂附属房屋约2600平方米,建筑有神父住房、客房、圣母亭、花园、饭厅、消防水池等。教堂奉圣若瑟为主保,正中祭台供若瑟像,故名若瑟堂。1917年在教堂大门前增建50余米高钟楼,安放法国造时钟。1927年教徒李天章等捐献金属吊钟大小3口置放在钟楼内,逢主日、大瞻礼、喜庆节日时三钟齐鸣,悠扬洪亮,周边数里可闻。

  1951年,若瑟堂成为重庆市天主教神长教友开展三自革新反帝爱国运动,争取自办教会主权的活动中心。1952年,重庆教区主教府从原真原堂迁至若瑟堂,教会教务和行政中心随之转移至若瑟堂,教区自选自圣的三位正权主教(石明亮、刘宗渔、骆北瞻)的主教府均设在若瑟堂。1963年起,若瑟堂先后承办了石明亮、刘宗渔、骆北瞻和云南省昭通教区陈慕舜主教的晋牧祝圣大典。

  1979年圣诞节时,若瑟堂恢复宗教活动。1992年,重庆市政府确定若瑟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直辖后,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9月再次评定若瑟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挂牌。1998年,教会投资20余万元修复钟楼残损的尖顶。尖顶高18米,四周安装彩灯,夜幕中熠熠生辉,为山城增一景观。

  今年,若瑟堂又将开始一次史无前例的大修缮。

  若瑟堂为仿哥特式建筑,钟楼高大耸立,尺寸宽大的大门、瘦长的尖拱券窗、修长的束柱、高达18米的尖顶,都体现出哥特式建筑以直升线条为主,越往上划分越细的特征。建筑整体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即使在如今高楼环立的环境下依然不失挺拔庄严的气质。教堂大厅为长方形,两行高立的柱子将大厅分割为中厅和侧廊,中厅的空间比侧廊更高,屋顶呈拱形,形式为教堂建筑常见的巴西利卡式。教堂通体采用青灰色石砖,色调沉静朴素。

  若瑟堂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正门上方用碎青花瓷片做成的题字、大门两侧圆形假窗中的五角星浮雕,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元素。

  若瑟堂由于建堂时间悠久,地处重庆市中心,交通便捷,交往活动频繁,因此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北京王府井大教堂、上海徐家汇、佘山教堂齐名,在欧美国家及地区也享有盛名。改革开放之后,若瑟堂先后接待了近90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参观团等来访人员近8000人次,韩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枢机(红衣主教)曾到若瑟堂参观访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傅铁山主教曾两次到若瑟堂视察教务活动。

百年沧桑吹拂不去中国元素
教风建设让百年教堂增辉(走进寺观教堂(12))
关怀与奉献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