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

狐狸峪来了包村干部

本报记者 尹晓宇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28日   第 06 版)

  图为盘山一景。

  天津市蓟县官庄镇有这么一个村子,传说村周边“狐仙”比较多,法力也是了得,便得了个名字叫“狐狸峪”。

  狐狸峪的老辈人之间一直有这个说法:嘴小,肚子大,进去了,出不来。有好事者说这是“狐仙”作怪,施了幻术,让人怎么都出不了村。但其实说的是狐狸峪原来只有一条路,路的尽头就是山,外面来的人进村后就走不过去了。

  话虽如此,但村子里这些年却真出了不少“狐仙”,中秋节期间,记者还真碰上几个。

            

  市里来了包村干部

  从北京出发,沿京平高速向东约70公里,就到了国家5A级景区盘山,再沿着弯曲的柏油路,峰回路转几公里,就到了狐狸峪。村子在众多山的包围中,老百姓家的房子也都是依山而建,水泥房子少,红色的砖房多。

  车子并没有进山而是去了村委会。

  “这是我们新来的‘狐仙’。”村干部指着几个男的。

  原来,这几位是天津市来的包村干部。今年8月,响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天津市决定用4年时间开展市级机关、市属企事业单位联系群众工作,结对帮扶500个困难村,其中蓟县有142个,狐狸峪村位列其中。这几位包村干部来自天津市老干部局,不光办公室搬到了狐狸峪村委,组织关系也落到了村里,第一期的驻村工作时间是两年,作为狐狸峪的新村民,他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带领大家伙致富。

  这个只有180户人家的山村,因当年的传说而被村民形容为“有灵气”。此地坐拥万亩林区,但这个750人的村子并不富裕,仅有450亩耕地,没有什么集体经济,人均年收入1.1万多元,在全镇垫底儿。村里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仅在每年农忙时回来干几天,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是老年人。

  怎么利用现有资源,让村里的人富起来?缺的不单是钱,更是思路。

  到安徽小岗学习取经

  在村民路宝德家,女主人告诉我们,他们两口子平时很少在家,为了生计,到处养蜂。家里五间低矮的砖房中,有两间门窗已拆除,准备用挣来的钱装修。但怎样不离家也能把钱挣到?村里有在半山坡上养野猪的,收益不错,但只此一家。村里有开了农家乐的,客源还不少,但也只此一家。

  “因为离盘山景区比较近,还是想做旅游产业。”村支部书记路小峰说,单靠政府不行,村民又很穷,只能努力把大的项目引进来。

  项目倒是有一个,3年前就签约了,但现在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启动不起来,资金规模有66亿元人民币。在商业计划书里,整个村子要整体搬迁,有依山就势的大型游乐项目,有超五星级酒店,有停机坪的构想,有高端养老公寓,有生态农业……村主任韩宝民说,现在还在跟投资方沟通,如果大盘子不能做的话,能不能先进行单个项目的开发?

  不能等,还是得仔细摸摸家底儿,做出个规划来。村里人达成了共识。

  村里有一条生态条件还不错的大龙扒沟,是无人区,一直没有开发,怎么打造?村子离盘山景区只有20分钟的车程,在其他村子已经都做了农家乐的情况下,狐狸峪还要不要做?怎么做?

  前些日子,路小峰去安徽省小岗村学习了一趟,“他们发展的方式未必适合咱们村,但解放思想的精神是绝对适用的。”

  村庄开始亮化和打井

  没水、没灯,人家凭啥来?

  由于村子在山坡上,没有地表水,打井要到一百五六十米才能出水,家家户户用的都还是水窖,从1977年村里打了一口井之后,村里就指望着这一口井吃水。村里照明也是个大问题,村里没有路灯,晚上出门还得打手电筒。今年,帮扶组进村后,对照美丽乡村的标准,先从村里的亮化和打井开始。

  中秋节期间,打井测绘人员已经准备开工。为亮化村子而订购的140盏路灯,基座已经到了村里。

  刚过完节,包村干部又拿着一份技术培训项目的文件找到村委会,每页都密密麻麻地写着跟农民相关的农用技术,有乳制品加工、各种养殖、种植栽培技术,还有很洋气的农村节能,谁家需要什么技术就到村委会报名。

  这个季节,村里到处开满了野花,苹果树缀满了果实,核桃树随处可见,打下来的核桃晾在院子里,柿子也快成熟。狐狸峪不再是一个进得来、出不去的村。

狐狸峪来了包村干部
新闻点击
涿州大学生回乡办“生态农庄”
经济增速为何没有换来幸福感(时事点评)
电力快讯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