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23日 星期一

株洲 一座老工业城市的“蝶变”之舞

侯琳良 李 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23日   第 07 版)

  酒仙湖

  株洲市一瞥

  炎帝陵大型祭祀祈福

  市委书记贺安杰(前排右一)调研新开工产业项目

  方特欢乐世界

  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慰问社区环卫工人

  株洲市地处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是国家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5县4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总人口391万,市内建成区面积10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5.5万。

  绿色发展,彰显两型理念

  “湖南株洲,几年前,这里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今天,这些都不见了。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完成了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向国家卫生城市的蝶变。”这段文字出现在2012年11月5日新华社长篇通讯《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六个篇章中的第一篇章,株洲是整篇文章着重提到的两个地市级城市之一。这无疑是对株洲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的高度肯定和褒奖。

  株洲市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布局建设的老工业城市,曾经一度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株洲市抓住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机遇,大力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致力将株洲打造成“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实现从“机声隆隆”的老工业基地,向“鸟语花香”的生态宜居城市蜕变,株洲人自2007年以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大旗,肩负着为湖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路子、出经验、作示范的历史重任,开始了两型探索的新征程。

  着力转型升级,发展两型产业。株洲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主线,致力优化“三个结构”、推动“三个转变”,即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优化工业内部结构,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优化企业产品结构,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向“创造”、从“黑色”向“绿色”转变。自2008年以来,不惜牺牲30多亿元工业产值、3亿元税收,关停污染企业162家,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7.3%,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被确定为国家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城市,连续8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340亿元,是2007年的3倍,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6%,新型工业化考核连续5年获评全省一等奖,符合两型发展取向的产业结构逐步建立,产业两型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着力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株洲市牢固树立“宁可牺牲GDP,也要青山绿水”的环保理念,做到严管、严治、严罚“三管齐下”,重拳治理污染,有效减少环境负荷,提升“两型”水平。注重严管,把环境治理当做硬指标,成为硬任务。注重严治,在环境治理上真正出重拳、动真格,采取“关停企业、拆除烟囱、净化污水、变性土壤、清洁能源”五项举措,对造纸、水泥、建材、冶炼、化工等行业中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坚决予以取缔。注重严罚,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赔偿”的原则,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自2008年以来,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率稳定在95%左右,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50%,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Ⅲ类,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

  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株洲坚持把改革作为推进两型试验区工作的动力源泉和有效途径,按照“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理念,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经验模式。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成了交易平台,完成了全省首例交易。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方面,研究制定了户籍、计生、住房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云田、松西子、高塘等一批亮点和特色示范。在土地经营管理方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成功开展了全省首笔“地票”交易。在投融资机制方面,提出了“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7+2”投融资平台,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

  城镇带动,打造宜居城市

  株洲1951年6月由镇设市,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经过数十年沧桑耕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区面积由1.05平方公里拓展到10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不足7000人发展到今天的105.5万。如今,这块沃土已悄然积蓄了无限的力量——城市资源在这里整合,城市要素在这里集聚,城市竞争力在迅速提升,一座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在欣然崛起。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初步构建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功能完善、结构科学、产业合理、运转高效的新型城镇体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考虑历史背景、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建设。

  提升城镇品质品位。大力实施城市扩容提质攻坚战,全面开展小街小巷改造、人行道板改造等“五改”行动,有效开展美化、绿化、亮化、数字化等“四化”工程,全力推进神农城、湘江风光带等“四大精品工程”建设,城市品质品位显著提升。神农城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金奖,成为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湘江风光带河西段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大奖,并以其亲水、亲民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建成自行车公共租赁系统,黄绿相间的自行车成为街头靓丽的风景;建成了规划展览馆,成为展示株洲的有效平台和窗口;率先成为国内公交电动化城市,并且使用的都是株洲本地生产的电动公交车。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株洲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5%,城区绿化率达到50%。近几年先后关停污染企业160多家,城区拆除烟囱达400余根,市区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国家二级标准。目前,已成功创建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荣获全国综治工作四连冠,被评为“湖南省最干净城市”。

  今日之株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城镇扩容提质行动,加快老城区提质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带动能力。坚持“一体三极”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云龙新城,规划建设东南新城、西南新城,提升城区对南部四县的辐射能力。坚持南向发展的空间取向,打造株醴城市群,拉开城市框架。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打造株洲特色的城镇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真正让株洲这座城市更具生机与活力。

  优势聚集,成就创业梦想

  株洲,圆梦之地,创业之城。“一五”、“二五”时期,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安排在株洲建设,14个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布点株洲,成就了株洲的工业梦。当新中国建设的热潮奔涌而至的时候,株洲的激情再次燃烧起来,追逐创业梦的铿锵脚步迈得更加坚实了,短短几十年间,在这里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180多个“第一”。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株洲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一极,致力于转型发展,摘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实现了重工业城市的华丽转型。

  这里用创业诠释了株洲的“火车头”城市精神新内涵。同时,这里用聚集的众多优势让无数个创业梦想扎根、成长、升腾,并在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凝汇成一幅壮美的创业图景。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基本构建了以京广、沪昆两条高速铁路,京港澳、岳深和沪昆三条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骨架的对外交通网络,特别是随着岳汝高速、衡炎高速、垄茶高速和沪昆高铁的相继开通,株洲境内县域的交通正在发生格局性的变化。便捷畅通的交通,使株洲这座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的城市可以很快地融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发达经济圈。到株洲投资创业,能让企业的物流成本更加低廉。

  产业基础较为坚实。株洲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制基地、电动汽车研制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体系。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30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有4家,在株投资的世界500强和中央企业达40余家。

  人才优势日益凸显。株洲拥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45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高等院校7所,企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株洲还是国家级职业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有各类职业技术院校48所。正在建设的职业教育大学城每年可输送毕业生近10万人,可承接15万人“订单式”培训,能够满足企业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需求。

  市场空间潜力巨大。株洲因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连通南北,贯穿东西,有广阔的市场腹地,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市场337个,其中年成交额过亿元的达21个,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有利时机,为产品销售提供了极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政府有效推进征地拆迁工作,项目用地供给充裕;政银企合作平台完善,企业融资渠道畅通;拥有一座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大型电厂,一座总装机容量达到126万千瓦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正加快建设,电力供应充足,在这种要素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条件下,企业成长空间巨大。

  开放开明,缔造和谐美境

  移民城市的特质,为株洲注入了开放开明的秉性。面对各个领域的投资者和从事各方面工作的外来人员,株洲人给予更多的是支持和理解。这里,为投资兴业者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个成就理想的平台;这里,也为希望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改变命运,创造财富,告别贫困的外来务工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不是故乡,胜似故乡。这座开放开明的活力之城,成为投资者和外来务工者的青睐之地。

  这里有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株洲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开放包容体现了这个移民城市的文化特征和株洲人的思维特性。“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株洲没有地域保护,没有排外思想,在这里投资不受欺,在这里干活不受气,不担心找不到工作,子女可以和本地孩子上一样的学校,就医可以和当地人享受同样的待遇,任何人都能轻松地融入这个开放包容的城市,享受现代文明特征的工业城市带来的福祉。

  这里有多重叠加的优势政策。株洲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地,是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区域,是国家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城市,是国家推进罗霄山脉连片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株洲市拥有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罗霄山片区的扶贫开发等战略层面上的政策机遇,以及国家大力发展大功率交传机车、高铁设备、城际轨道交通设备和城市地铁设备、布局实施航空重大发动机专项、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工程等发展机遇,可以说,国家对东中西部的支持政策在株洲全面汇聚,这无疑给选择在株洲投资创业的客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今,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株洲正在奋力打造株洲发展的升级版。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是株洲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蕴藏着宝贵的投资机会,是投资者向往的兴业宝地。

  这里有加快发展的优良环境。对投资兴业者来说,株洲始终坚持以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工作理念,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老总,用“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的名片,全力为广大投资者打造安心、放心、舒心的投资环境。本届政府履新以来,致力打造“效能型政府”,在行政机关推动一场“效能革命”。对于在株洲发展的企业,政府努力做到:少审批,按照国务院和省里规定,减少审批事项;少检查,严格规范和控制对企业的检查行为,严厉查处未经批准备案的不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少收费,抓紧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税外负担;多服务,尽量多地为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全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投资氛围。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这片“福地”独特的光彩和魅力,赋予这座城市崇尚成功、包容失败的自由宽松的创业文化品性,并由此演绎出一个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创业传奇。

株洲 一座老工业城市的“蝶变”之舞
责编:赵珊 邮箱:hwbhun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