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长出荷叶
从乌鲁木齐前往克拉玛依,一路风光独特。车窗外低矮的沙丘缓缓掠过,粗粝的砂石上生长着干旱地特有的植物:一丛一丛的梭梭草匍匐于地,半高的骆驼刺和开着紫红色小花的红柳给沙漠抹上了一片生机。这些旱地植物对防风固沙起着重要作用,否则穿过大沙漠的公路迟早会被一拨又一拨随风聚来的沙子覆盖。
沙漠中的天象是瞬息万变的,前几分钟还是阳光灿烂,极强的紫外线炙烤着裸露在外的皮肤,后几分钟已经是乌云滚滚,狂风大作。整条公路路面如海市蜃楼般虚幻,飞沙走石噗噗地敲打着车体,能见度降到只能看见紧挨着的前面车子的双跳灯。温柔如丝绢、暴烈如焰火,这也许就是沙漠的性格吧。
在石西油田,一位身着红色工作服的油田代表老张热情接待了我们。“在这里工作,更多的是奉献。”老张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他的每一句介绍都有理有据。据他介绍,这里比同等规模的美国、加拿大油气田的员工数量要少,工作量就会相应增大。这里是西气东输的一个终端,通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下环网向北京、上海等城市供气。
突然,我看到远处有火苗直抵天际,便忙向老张提问。老张说天然气处理时候总会留些余气,而工作中随着停电、机械故障等不可预测风险的发生,这里每天要处理天然气几十万方,最高达100万方以上。若瞬间一个气流上来,天然气到了空气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甚至可自爆。这个应急的火炬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燃烧将危险变为二氧化碳和水。
走着走着,竟然看到一片荷花池,鲜嫩的绿荷铺满了整个池塘。老张说为了绿化环境,生活公寓区划出3个不同范围的同心圆,方圆200米内是核心景观区,200到500米内是防风固沙区,再外围就是机械固沙和芦苇杆固沙。以前公寓刚建成的时候只要刮5、6级风就可以扫出两层沙子,现在洁净的园区满目绿色。另外一个工作人员开玩笑说,“在沙漠里展示这样的荷花是独我一家,别无分店。”绕着荷花池走上几步,可以看见在水池的边角上还有几个大石盆,玫红的鲜花一朵朵娇艳地张开着翅膀探出石盆迎风微颤。走道的方格木架上爬满了缠缠绕绕的藤叶,在绿茵如织的藤架下坐一坐,能让身处此刻的人们忘却周围是一片沙漠。
魔鬼城变得温柔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开始的路段比较颠簸,路面坑洼较多,到快接近魔鬼城的时候,非常平坦,景区外已能看见好些座土丘了。这些土丘大约两三层楼高,互不连接,自成一体,陡直的岩壁上千疮百孔,粗狂的几何线条干净利落。它们与江南的小土丘完全不同,大部分坡度较陡,徒手很难爬上去,也没有什么植被,呈现出来的是赤裸坚硬的沙土。
一路上录音广播不断地介绍着景区的概貌,只要到达某个角度,就能看到各种象形物体,有的土丘如雄鹰,有的如泰坦尼克号,有的如城堡。不久车子停靠在一片开阔地带,团员们纷纷爬上就近的土坎,这些年这里应该来过不少游客,土平台被踩踏得很平整。
手表显示的时间是晚上8时,西边的太阳却还高挂在天空,调转头东边的天空已经开始呈现出高饱和度的漂亮灰蓝色,恰巧又有几朵卷边的白云压在正前方的一长溜土丘上。脑后飘荡而过的云层不断地让阳光的斑驳倾撒过来,原本大太阳下略显平淡寡趣的土丘瞬时显现出勃勃生机。
根据地质科考,这里亿年前曾经是汪洋湖泊,有着大量丰盛的水草,是恐龙等远古生物的天堂。星移斗转,如今这里是寸草难生的戈壁台地。在这些土丘上,有很多小石子混杂在土层里。傍晚夕阳是最好的舞美师,这些地表及陡壁面层上的小石子折射出漂亮的红、黄等暖色调,而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绚丽的舞台中央。
来前曾想像,乌尔禾既然称为“魔鬼城”,必定是飞沙走石、鬼哭狼嚎、扑朔迷离、荡气回肠,而今天在我的眼里它却如此温柔。
黑油山起舞的黑镜子
“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著名诗人艾青对克拉玛依的赞美出自一位漂亮的维族女孩儿的嘴,都让我们为之陶醉。站在黑油山下,我们不禁为这美丽的诗句和当地为我们指派的这位女导游肉孜古丽而赞叹不已。
“克拉玛依”即维吾尔语“黑油”的译音,得名于市区东北角一群天然沥青丘--黑油山,既然来到克拉玛依,当然就要参观一下这座石油城市的名字来源地了。
黑油山位于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东北2公里,入景区需要购买门票,克拉玛依市的市民可免费入内。虽起名为“山”,其实景区主体地形并不高。
这黑油山景区面积大约0.2平方公里,是地下原油经过长年自然喷发外溢,凝结和风化而成的沥青沙丘,由被石油浸染的砂岩或被石油凝结的砂砾岩构成。台阶旁就是这种性质的土壤,我试了一下,脚踩上去有些绵绵的感觉。
肉孜古丽介绍说:“发现黑油山的是一位名叫‘赛里木’的维族老大爷,当年他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地面上有很多黏黏滑滑的黑色液体,把这种液体涂抹在木头或柴禾上很容易被点着,而且火焰旺盛又持久。于是,他就把这些黑色宝贝灌在大葫芦里赶着毛驴车到集市上去卖,这个集市在距离克拉玛依150公里的乌苏市,恰巧被中科院的一位年轻队员发现,维族老人不懂汉语,对伙子的询问回复了几句“克拉玛依、克拉玛依”。小伙子以为克拉玛依是个地名,汇报说是在新疆的“克拉玛依”发现了石油。这样的故事为我们的黑油山之旅增添了许多兴味。
1955年6月到10月,由8个民族36名职工组成的青年钻井队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从布点、开钻到第一桶油的产出,历经了5个月,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同时标志着新疆石油工业大发展序幕的开启。2002年,其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原油产量上千万吨的大油田。
站在石碑观景平台上环顾四周景区内的油沼,蔚为壮观。这些现在被编了号码的天然油沼群将自己黑色的“肌肤”敞露在地表上,“敞露”面积大约十多平方米到二十多平方米不等,周围以石块围砌。围石内是一汪汪漆黑乌亮的原油,不时咕嘟咕嘟地冒着气泡,看上去黏稠而纯净,有点像黑色的芝麻糊,不过这些更亮些罢了。碧空下,这些闪亮的黑沼竟然像一面面光洁的黑镜子,倒映出周围驻足流连的人群,偶尔黑镜子里人群上方还会飘过一朵白云,仿佛一抹可爱的白色幽灵从黑色中荡然而过。如果我没有亲眼见到,我绝对不会想象出这样黑白对比的奇诡景象!
远望,便是克拉玛依市区,此时鳞次栉比的楼群沐浴在夏日的阳光下,与眼前的奇诡景象相辅相成,幻化出这座油城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