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20日 星期五

中秋圆月明 激扬华夏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20日   第 01 版)

  9月18日晚,香港中秋节“舞火龙”在港岛大坑进行,吸引大批市民及外国游客观看。
  洪少葵摄(中新社发)

  9月17日,“2013年北京高校港澳台侨学生迎新暨中秋联欢会”举行。
  张 勤摄(中新社发)

  9月17日,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乐团在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音乐厅举行迎中秋民族音乐会。
  白 雪摄(新华社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而言,异乡的明月总是在此时将海外游子的思念之情投射到祖国大地、投射到遥远的故乡,唤起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也传递着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与传播力。

  

  【文化传递游子情怀】

  “余光中的乡愁是邮票,对我来说,大概就是手中的月饼和记忆中的红枣了。”在俄罗斯顿河河畔工程项目做翻译的小许,即将在这里度过第四个中秋节。“我小时候比较调皮,喜欢爬树,所以负责打枣。打下来的枣储备起来,传统也一直继承下来,过去那么多年,满地红枣的中秋节一直在记忆里。”

  桂花香,月饼甜,八月十五月圆圆。对海外游子而言,思乡无疑是中秋的主题。与此同时,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月饼的甜香、中华传统文化的品格,已经溢出华人圈子,随着逾5000万华侨华人的脚步扩散到世界各地。

  2010年,加拿大华人李美淇在大学期间创立了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汉服学社,每年中秋时,学社会聚集一批海外游子,穿汉服、吃月饼。“汉服学社的办社初衷,除了想宣扬文化,让大家有文化归属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孤单的海外学子们迫切需要一个栖息地。”李美淇说,“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节日,很多人因为学业无法跟家人团聚,我们就给大家提供一个互相‘取暖’的地方,让大家和同在海外的兄弟姐妹一起团聚。”

  正在美国洛杉矶筹备第14届迎中秋活动的美国鹰龙传媒有限公司总裁苏彦韬说:“许多老外也知道中秋节。在以多族裔和多元文化为特点的南加州,许多美国人都会选在中秋节向亲朋好友送月饼,与我们有生意往来的外国公司会给我们送月饼。”在美国,每年华社的庆祝活动也得到了洛杉矶当地各方的支持。“现在,中秋节已经成为美国一个偏向主流的节日,与春节一起,越来越具有国际性,”苏彦韬说,“美国的中秋节‘国际范儿’更突出。在人月两圆的前提下,多了一分文化团圆的味道。”

  【火龙舞出中华风韵】

  9月香港的傍晚,暑气还未退去,铜锣湾大坑一带已人头攒动。

  远处传来清脆的锣鼓声,先有小童举着莲花灯、云纱灯开道,再有成年人高举“大坑火龙”的花牌,神情庄严地在游客的闪光灯下穿过窄窄的街巷。近了,近了,锣鼓声刹那间变得震耳欲聋。冒着烟雾,闪着火光,只见一条闪闪发光的巨龙蜿蜒着进入街巷。打头的是两只插满长寿香的“龙珠”,逗引着巨龙闪转腾挪;紧跟着是巨大巍峨的龙头、火光点点的龙身和灵动跳脱的龙尾。

  伴随着观众的阵阵欢呼,舞龙的师傅们忽而高举手臂,忽而俯身疾行。手中的巨龙浑身插满点燃的长寿香,如活了一般扭转身体,呼啸着“游”入下一条街巷。

  百多年来,在香港铜锣湾大坑地区,中秋舞火龙的风俗表演一年一度地上演。“大坑舞火龙”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经世事变迁,却沿袭旧礼,不曾更改。

  大坑火龙总指挥、67岁的陈德辉师傅介绍,舞火龙的习俗从1880年开始,今年是134年。除了日本人占领香港时中断过3年,其余都没有间断过。目前舞火龙的团队有相对固定成员200多人,而且每年都会有六七十人加入进来,年龄最大的80多岁。一些搬离大坑的街坊、甚至旅居海外的老朋友,在中秋佳节都不忘回到大坑,舞一舞火龙。现在舞火龙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而自己也可以为带动香港经济出一分力。

  【血髓联结两岸儿女】

  这个中秋,对来自大陆的冯永健和居住在台湾的陈雨青来说极为特殊。在这个亲人团聚的日子里,不是亲人的他们却胜似亲人。当冯永健手捧鲜花,跪倒在陈雨青面前,道上一句:“感激,我生命中的第二个母亲”,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日,台湾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在花莲举办了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为骨髓捐赠者和受赠者组织了一次难得的“相见欢”。36位受捐者中,有一半来自大陆,冯永健就是其中一位。

  “因为疾病,我的人生曾经暂停,幸好有慈济,有雨青,我的生命才再次点燃。所以,我想跟‘雨青妈妈’说,您在大陆还有一个年纪很大的儿子。”冯永健说。家住台中的捐献者陈雨青,是一位不善言辞的普通妇女,当年她瞒着家人捐赠骨髓。可说起这桩善事,她却只是一再表示应该感谢慈济的志工们。

  “这些年,我过年回厦门,走到海边,就会想念捐赠骨髓给我的台湾兄弟!”在广州某高校任教的戴世青2001年被确诊罹患白血病,3个亲兄弟都没能与他成功配型,直到通过慈济找到了当时23岁的台中青年郭家齐。十多年过去了,但戴世青在现场,一眼就认出了郭家齐。“我们这么做,并没有多么神圣,希望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能及时援手、雪中送炭。”郭家齐说。

  自1997年两岸首次送髓以来,通过慈济干细胞中心完成两岸成功配对已超过1380例,约占其20年成功配对总数的1/3。血髓,联结两岸。爱,跨越海峡。

  (本报综合新华社电) 

中秋圆月明 激扬华夏情
张德江访问尼日利亚
美国的枪祸 民主的痛(望海楼)
中国造海洋生物“诺亚方舟”
“蛟龙”号凯旋
华为获丹麦4G移动网络大单
中国海警巡航钓鱼岛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