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过中秋,真情至上

晓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18日   第 06 版)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延续了传统习俗的父辈们定要买些月饼,走走亲戚,围成一桌,喝点小酒,与家人一边赏月,一边聊些旧事,唠点家常。家人团聚在这一天成为一种情结。然而,中秋节所蕴含的这些基本元素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加速的社会流动性,让全家团圆成为一种奢望。据报道,中国现在有流动人口2.36亿,其中“80后”超过一半。

  走出了家乡,年轻人却走不出“每逢佳节备思亲”的情结。即使“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被觥筹交错所消解,被忙碌的工作、喧嚣的环境所遮掩;但是,到了中秋,看见明月,脑海里难免会浮现出那些难忘的经典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还好,日新月异的科技,帮助我们打破了时空的壁垒,让相距千里的亲人们能够隔空问候,使他们不再那么伤感和孤单。

  打开微信,找到亲友群,发上一段温馨的文字,分享一张近期的照片,或是传上一段真挚的语音……透过这小小的屏幕,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亲人们仿佛又聚到了一起;或是打开视频聊天,听听老人的絮叨,看看孩子的欢颜,你一句,我一言,夹杂着电视声,锅碗瓢盆声——家的味道和温暖,就这样蔓延到人的心底。

  其实,“网上中秋”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越是远在他乡,越是想念家的真实触感。我们离不开手机,是因为手机里留存着我们牵挂的人;我们离不开网络,是因为网络连接着我们寄托在人、事、情感上的种种思念。

  中秋是一个圆,月亮的圆,月饼的圆,也是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团圆。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这种心理的归宿,也许寄托在面对面的天伦之乐中,也许存留在虚拟却不失温情的网络空间里。不在乎形式,而在乎情感。

  无论传统的中秋文化未来会有怎样的变迁,唯一能肯定的是,我们都走不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积淀。于是,拿起手机,问候亲友,道声珍重。这种简单的幸福,见,或不见,都在这里。

中秋节2.0版,你值得拥有
过中秋,真情至上
责编:赖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