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16日 星期一

咬定青山为哪般

梁晓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16日   第 07 版)

  灿烂笑容
  苗 青摄

  读罢赵遵生所著的长篇纪实小说《青年吴昌硕》、《东方吴昌硕》(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郑板桥的两句诗在头脑中久久挥之不去,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大约是咏叹古松生命力之坚韧的。除了松,别的一概植物种子,虽也有能在岩石裂缝间扎下根须,长成株棵的,但居然能长成挺拔虬苍的大树,而且数百年不倒的,似乎只有松。松的根须是那么的有力,其顽强生长的前提是必得将岩石撕裂,使土壤和水份饱合于岩石的裂缝之间。

  于是眼前就出现黄山的迎客松了。

  吴昌硕如同近代书画印三界的迎客松,是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众所周知,书画印三界密不可分,界中人士每精一而通三。但能在三方面都达到极高艺术境地的人士,委实又不是很多。吴昌硕在书、画、印三方面都自成一家,风格卓越,对界中后代人们影响深远,当然备受尊崇。我觉得他的命运,接近米开朗基罗、贝多芬,都曾生活于乱世,时代之疼都曾危害过他们的人生和艺术道路。然而,他们似乎又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都具有为艺术的高境界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说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我几乎是情不自禁地要说说本书的作者赵遵生了。

  他是我的复旦校友,与我都曾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创作专业的毕业生,高我两届。在我记忆中,他那一届真正从毕业后一直孜孜不倦从事创作的人,唯遵生而已。从本书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创作激情可以断定,他是会继续孜孜不倦地写下去的。

  他的《后记》令我感动。在《后记》中,他坦率承认,支持他写这一部书的人是不太多的,善意地泼冷水的朋友倒是不少。我读他的书稿,时时能感受到他澎湃的激情,那激情源于他对吴昌硕的敬仰。进言之,源于他对中国历史上一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的朋友倒是不少而乐”的人物的敬仰。那激情,不仅促使他完成了此书,还促使他完成过《苏东坡》、《天下知音——欧阳修》、《水火吟》(苏东坡与王安石系列小说)、《无悔的狂澜——张澜传》等一系列作品。

  赵遵生是有人文情怀的作家,是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而这一部书的创作,与他以上几部书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以上几部书,采取的皆是很传统的传记式的创作方法,虽然目的是为了施加影响于现实,但内容并不与现实发生直接的关照。而此书却采取了一种让历史人物的雕像“复活”,是与参观者——当代青年的直接对话,在对话中进行历史人物的命运叙述,表明历史人物的人生观、艺术观的方法。而那既是吴昌硕的人生观、艺术观,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的。

  为中国当代青年写吴昌硕,希望吴昌硕成为中国当代青年人生和事业两方面的良师益友,赵遵生的这一种创作意图极为明确。而此点足可证明,他对中国当代青年也是多么的关爱!

  正如我是我们那一届复旦大学中文系创作专业唯一创作至今的毕业生,赵遵生是他那一届创作专业毕业生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者。他我二人,每每互相勉励。

  现在,他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又迈出了无怨无悔的一步,又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成果。我为他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心生出一种敬意来。

  因为我觉得,他还通过此书证明,他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迈出了极为年轻的一步。他所采取的创作方法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他的文字每每激情四射,没有年轻的创作心态,断不会写出那等年轻的文字。而他这一部书,也几乎可以说是为了献给中国当代青年们而创作的,他希望当代青年喜欢这一部书的创作初衷那么执著,那么显然。

  不再年轻,而又能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迈出极为年轻的一步,这是可喜可贺的。

  我衷心地祝遵生兄心想事成!

青春文学:要市场也要文学(文学新观察)
幽静之晨
大梦向未来
一座现代书院的脚步
第六届《北京文学》奖颁奖
咬定青山为哪般
责编:杨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