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14日 星期六

第六届北京人权论坛闭幕
与会外国专家表示

中国人权事业应更自信

本报记者 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14日   第 04 版)

  “在西方有越来越多的人谈论中国,报纸上几乎天天有中国。但人们并非都了解中国。我希望了解中国,亲眼看一看‘传说中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在13日的北京人权论坛上,谈起“中国情结”,一位瑞士大使馆的官员这样对记者说。“那现在你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记者问。“中国太大了,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传统都极为复杂。中国的复杂性就和它的疆域一样辽阔。”他说。

  东西方在对话中互鉴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荷兰人权研究所所长汤姆·茨瓦特说:“北方国家认为自己的价值是世界性的,但就如昨天英国的戴维逊勋爵说的那样,这种忽略文化多样性的观念,是一种‘文化的傲慢’。南方国家希望结合自身情况发展人权,但在当今,他们的话语很难让世界听见。”

  在与会代表看来,要平等、开放地讨论人权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人权与政治目的分开。沙特人权署理事会成员埃勒艾哈迈德表示,以人权为借口而实施政治目的,不仅不能使其他国家的人权得到改善,而且将会滋生新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

  “要真正平等、坦诚地讨论人权问题,首先就要做到像这次北京人权论坛一样的广泛代表性。”肯尼亚全国人权委员会首席执行官尼约·肯迪说。

  据悉,本届北京人权论坛的100余名代表,既有来自北方发达国家的代表,也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这样开放交流的环境中,我们逐渐达成共识,即在理论上,我们都追求人的尊严、平等、自由等;但结合本国情况,人权的实践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东西方可以成为彼此的镜子,以平等、开放、坦诚的态度互相学习。”瑞士巴塞尔大学国际法教授安妮·彼得斯说。

  法治平衡人权与社会

  本次北京人权论坛的主题之一是“法治与人权”,与会代表就这一议题进行了讨论,对中国的法治进程表示赞赏。

  荷兰莱顿大学国际法副教授德布拉邦戴尔表示,宪法是合法性的基础。2004年中国将“尊重与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2012年,这一原则更是写入了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在实施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样的姿态已经让我们感到中国对人权的重视。”他说。

  代表们也指出,法治和人权有时也处在博弈中。韩国国家人权委员会委员金荣惠表示,和中国一样,韩国虽然也没有废除死刑,但是法律运转依然很好。在许多国家,依然需要靠死刑来保持对暴力犯罪的威慑力。代表们注意到,中国目前对死刑的运用更加审慎,死刑数量已经削减了1/5,这是一种进步,更是一种智慧的博弈。

  连接人权与“中国梦”

  长期研究中国人权状况的汤姆·茨瓦特对中国人权事业不断深入的内涵很感兴趣。“去年你们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问题是人权的重要一环,但很多发达国家都没有做到。他们伤害了别国的环境人权,换取了自身发展。中国的提法很负责任。”他说。

  英国外交部前中国事务主管凯特·韦斯特加斯和记者谈起热门的“中国梦”:“我觉得这个梦很朴素。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好的住房、更好的生活……30年来中国发展这么迅速,但人们的愿望其实是很朴素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是‘中国梦’,从人权的角度看,在根本上,它和世界的梦都是相连的。”

  意大利“自由社会”国际关系部负责人玛利亚·贝洛内表示:“中国以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道路,迅速完成了经济转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如果中国可以证明,合理的政治和经济管理可以把尊重人权与民族的稳定团结结合起来,那么中国将能够提供一个可遵循的模式。”

  “中国的人权事业已经表明,南方国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和促进人权。因此,中国应该更有自信,通过北京人权论坛这样的平台,让世界听到你们的声音。”汤姆·茨瓦特说。

  

弘扬“上海精神” 促进共同发展
共建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新丝路
从严从实做好督导工作
北京艺术博览会开幕
中国人权事业应更自信
今年两岸合作五大亮点
责编:石 畅 李 尧 邮箱:cnshich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