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07日 星期六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文 心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07日   第 08 版)

  学校代表看望慰问王园园

  身中4刀血流不止仍握紧不放、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放好了没有。这是近日河南安阳公交车案受害者王园园对自己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深厚情感。当她那浸渍鲜血的录取通知书的影像资料通过各类媒体传播开来时,听闻者无不愤慨于行凶者丧心病狂、惨无人道,同时更感动于这个18岁的女孩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强烈渴求。

  对该录取通知书的发出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而言,王园园之举让其感动的同时更多几分沉甸甸的责任。“带血的录取通知书见证的是王园园对我们学校的深厚感情,这对我们是巨大鞭策。我们只有更加勤奋努力,全心全意关爱每一位像王园园一样选择我们的学子,帮助他增长才干、实现梦想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新科学院院长梅宪宾这样说。关爱并没有只停留在口头上,案发第3天,他就和同事们驱车100多公里来到收治王园园的医院,向她转交学院老师自发捐款11050元,同时全额免除了她4年学费3.6万元,并承诺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帮助。“在了解到王园园家境困难,她的父亲四处打工挣钱供她和弟弟上学的情况后,我们学校决定帮她实现大学梦。”梅宪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起突发事件无疑是一场悲剧,但从中人们看到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一名对大学充满渴望的农村青年临危时表现出勇敢与坚强、一位支撑起家庭的父亲无私地为孩子编织着大学梦、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积极抚慰学生的伤痛并免除其求学的后顾之忧。

  然而,对比之下,我们发现这种正能量是那么可贵。曾几何时,某些学校“利”字当头,将无力缴纳学费的学生拒于门外。对家庭发生变故身陷困境的学生,某些学校表现出的是令人难解的冷淡。人们还记得,2009年发生的那起上海某大学研究生杨元元自缢事件,正是所在学校斥其“没钱读什么书”,强令她无家可归的母亲搬离与其蜗居的学校宿舍时,羞愧难当的她被逼到了人生的终点,并留下了“知识为什么无法改变命运”的诘问,引发了全社会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爱”是成功教育的逻辑前提。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必须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让“爱”成为直达其内心的强大力量,不仅帮助其战胜各种挑战,而且使其产生对社会、对他人发自内心的“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河南科技学院救助王园园之举不仅丰富了教育实践,而且温暖了全社会。

流量攻击剑指网上中国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特色迎新
美将测试月地激光传输
责编:张保淑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