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凌晨,随着一声长鸣,L903次临客载着1832名采棉工的“淘金梦”从徐州驶向乌鲁木齐。日前,郑州、武汉等地也纷纷启动今年的进疆棉农专列。
实际上,棉农专列只是近年来铁路专列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民工专列、学生专列、旅游专列、插秧专列、鲜活农货专列等来来往往,分外热闹。铁路专列百花齐放的背后,彰显的是民生关怀,推动的是区域交流。
铁路专列风靡各地,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展现了对平民百姓的温情关爱。纵观种种专列,不难发现,其服务对象多是普通的老百姓:赴内地上高中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春节返乡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假期领略异地风光的普通游客,还有农民的血汗果实——土豆、洋葱、玉米种子。而专列提供的服务,也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那些事儿:青岛“健康专列”把粮食从农田直接送上餐桌,让民众吃得更加放心;内蒙古“高考学生专列”送少数民族学子赶赴考场,使得他们的高考路不再曲折;哈尔滨“插秧专列”顶着亏损的压力,送稻客前往三江平原,好让他们赚钱养家。专列“以普通人为本”,关注平凡百姓的平凡生活,饱含人文温度。
铁路专列赢得民心,折射出我国铁路运输和保障能力的提升。铁路专列中的“老大哥”——民工专列的变化就是最佳的证明。民工专列始于20世纪90年代,为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兄弟而设。然而在开通初期,民工却不买民工专列的账,更称之为安全、健康、时间无保障的“三无”专“劣”。“车上得穿‘尿不湿’,到站赶紧方便”、“坐次专列要掉几斤肉”等是对当时民工专列的经典写照。而今,民工专列不断改进,让农民工兄弟回家的路更体面、更有尊严。专用窗口、电话订票、团体购票使民工不再把买票当成难题;空调、热水、卫生间等配备让民工不仅走得了、更走得好;负责任的列车员、热情的志愿者也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真情和温暖。
铁路专列越走越远,反映了区域交流扩大、合作深化,也体现各区域经济的共生、共长。城与城之间,城际铁路专列使“一小时生活圈”、“一小时经济圈”的概念变为现实,从珠江畔到长三角,从京津冀到长株潭,各城市的距离被拉近,市场统一,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区与区之间,草原之星专列、青藏铁路旅游专列等,使得遥远边疆的美不再是孤芳自赏,使得东、中、西部人们的心走得更近;国与国之间,“渝新欧”、“汉新欧”等国际铁路联运专列,如同一条蜿蜒在亚欧大陆间的巨龙,连结着饱受债务危机之苦的欧洲和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亚洲内陆,推进欧亚区域在货物、人员、劳务、能源方面的交流。
铁路专列在发展的这几十年里,速度有“加快”之势,范围呈“外扩”之态,服务走“亲民”之风。那么未来铁路专列又会打出怎样的牌,让民众叫好又叫座呢?
笔者在此用三个“化”来解读:一为“多样化”,这是现代人生活需求不断改变、更新的必然要求,铁路专列现已种类繁多,未来更会包罗万象,真正“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二是“个性化”,此为当下年轻一代追求的价值观之一,铁路专列在服务社会大众的基础上更体现个人色彩、另类特质,更好地吸引新生代旅客,拓宽市场;三曰“人性化”,“为人民服务”是我国铁路精神,也是铁路专列的根本意义,未来铁路专列的设施、服务将升级换代、“更拘小节”,把“人”字再度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