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似玉,他的称号很多,“侗族鲁班”、侗乡“活国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
【与木头缔结一生情缘】
从1983年重修程阳风雨桥崭露头角,到1997年设计制做香港回归“同心桥”贺礼惊羡四座,再到2011年建造创下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三江风雨桥,杨似玉一路声名鹊起,与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缔结了一生情缘。
“木头有韧性、懂伸缩、会呼吸,木构建筑能防潮抗震、生命力强、造型精巧,最能体现侗族特色韵味。”杨似玉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
今年58岁的杨似玉生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的木匠世家,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父亲杨善仁及其五兄弟都是当地出名的木匠高手,号称“杨家匠”。其中杨似玉心灵手巧悟性极高,16岁正式受父传艺,之后跟随父亲走村串寨,开始学艺生涯。
“木工无书传道,仅靠心口相传,亲手实践,所有工程无设计、无图纸、全凭心算,稍有差池便将前功尽弃。学艺期间,我没少挨骂,没少废料,但从没放弃。”杨似玉对学徒的经历依旧刻骨铭心。
凭着韧劲和数十载寒暑苦习,杨似玉练就了一身炉火纯青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广西区内外建造了不少融杆栏之美、宫殿之丽、宝塔之姿、楼阁之貌的侗族楼桥廊亭及模型。1983年,一场特大洪水将国家级保护文物程阳风雨桥冲毁大半。程阳桥60余米长,无一颗钉子,全凭一块块木料斜穿直套且榫卯契合,结构复杂精巧,让专家望而却步。
最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找到了杨氏父子,杨似玉与父亲二话没说,在一无设计图纸、二无先进工具的情况下,仅凭一把曲尺、一个墨斗、一扎竹笺等简陋工具,硬是徒手将成百上千的梁、枋、柱等构件尺寸精确心算,并安装得毫厘不差。
【传承侗族木构技艺】
“现在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了,每月能赚好几千,很多人都不想再做这辛苦费神的木工。我不能让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在我手中失传。”为将绝技传承下去,杨似玉没少花心血。
2001年,他注册成立了似玉楼桥工艺建筑公司,先后收授徒弟近300人,通过“公司+工程+学徒+传承”的发展模式,使当地侗族乡亲在创业致富的同时,还有效传承了非遗技艺。不久前,杨似玉获得了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数十年来,这名侗族工匠身体力行,用无数成功的作品实现了自己心目中的“廊桥梦”,著名的中国“侗乡第一楼”三江鼓楼、“世界第一风雨桥”三江风雨桥等均出自杨似玉之手。他的侗族楼桥模型还远销日韩及东盟各国,赢得中外友人的啧啧惊叹。
侗寨无溪不桥,无寨不楼,吊脚楼是侗寨的特色标志。为呼吁世人保护和拯救侗族文化生态,2005年,杨似玉自筹资金在自家建立了侗族民俗工艺馆,全天候对外免费开放,每年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成为首批“广西百家博物馆建设项目”之一。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