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22日 星期四

逯翔:用心制作最美音符

孙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22日   第 07 版)

  2013年9月,第二届中国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将在北京举行,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中心的老师逯翔正在着手比赛的筹备工作,紧张而又忙碌。4年前,逯翔在意大利第三届依索湖全国提琴制作比赛中艺压群雄,获得中提琴组的金奖,而今天他作为老师指导自己的学生参加国际大赛。

  对于逯翔来说,制琴和教学,是两件最幸福的事。

  拜名师,悟得风格真谛

  2005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毕业后,逯翔赴意大利克雷莫那继续深造。克雷莫那是世界上所有提琴演奏家和制作家向往的圣地,在那里逯翔如鱼得水。为了接触各种不同的制琴技艺,他四处拜访名师。“有一次,我去拜访皮斯托尼大师。在骑车的途中遭遇到两场暴雨,最后见到老师的时候我全身已经湿透,连琴也湿透了,老师被我的诚意感动,那段时间是我从技术到风格过渡的时期,大师的指导对我非常重要。”逯翔说。

  琴如心,不能偏差丝毫

  逯翔对待提琴制作有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我在莫拉西工作室时,有位学生做了一把大提琴拿去给莫拉西老师看,结果老爷子一下就看出了在琴头和指板上有2毫米的误差,马上让学生把所有东西拆了重做。”逯翔说,正是这2毫米的误差,让他明白了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位导师郑荃对他说的话:制琴不能有细微的偏差,要对作品负责,对演奏者负责,对台下的观众负责。

  2011年,逯翔回到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中心担任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逯翔也没有停下提琴制作的步伐,他一年要制作10把琴左右,作品除了被很多演奏家使用之外,还成为艺术收藏的对象。

  对于逯翔来说,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制琴体现的是当时的心境,我珍爱的琴都有暂时性,一把琴刚做出来的时候爱不释手,会不断地看,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感觉某个地方可以再做得更好一些。慢慢地,心境发生变化,也就不再去看以前的琴了,会期待下一个作品,希望能够不断地完善和调整。”

  学师归,琴艺代代相传

  逯翔之所以选择回国从事教师的职业,是受到几位老师的影响。逯翔一入门就遇到了导师郑荃。郑荃也曾留学意大利,是被国际提琴制作协会授予“国际提琴制作大师”称号的第一个中国人。“在意大利时,我常和郑老师通话。他说一个提琴制作师不是去当简简单单的技师,应该把所学的东西带回国内,传承下去,人生才有更高的意义。”逯翔觉得自己身上一下子有了很多责任,在意大利本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国当教师。

  每一次看到学生求学的眼神和对知识的期盼,逯翔内心都会有一些触动。“我从他们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制作提琴所感受不到的东西。”逯翔说。

海归团体应该“精英”还是“大众”?
多样化 务实化(创事记)
求学扎堆热门专业
求职才知此处拥堵
就业创业教学处处有用
逯翔:用心制作最美音符
探讨民间合作新方式
责编:齐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