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21日 星期三

“候鸟老师”

让农村娃和艺术零距离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21日   第 04 版)

  合唱班的孩子在上课。
  张琦摄

  有这样一批“候鸟”,每周从北京飞进白洋淀畔,为农村孩子插上艺术翅膀。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候鸟老师”,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艺术院系,每周末下乡免费为农村小学的孩子教授艺术课程。8月18日,我们来到位于白洋淀北岸的河北安新县端村镇,了解“候鸟老师”和孩子们的艺术故事。

  “我要成为音乐家”

  “咚哒咚咚,咚哒咚咚……”刚跨进西堤小学的校门,笔者就听到不远处传来轻快的鼓声,“节奏要抓稳,稍慢一点。”那是打击乐老师张钰金在教孩子们非洲鼓。其他八九间教室里,也不时传出长笛、圆号、小提琴等各种乐器的演奏声。

  “候鸟老师”下乡送艺术的活动由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主办。该基金会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自今年3月起,面向农村小学生开设管弦乐、声乐、芭蕾、美术、话剧等课程。目前,端村镇600名小学生中,近1/3一直在培训班学习。

  学习单簧管的四年级学生刘一芃,之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手中的乐器。“第一次上课特别紧张,怕不小心把它弄坏了。”小家伙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随后又把脸一扬,高兴地对我们说:“但我现在能吹好多曲子呢!我以后要成为音乐家,上电视表演。”

  “当农村孩子能识五线谱、跳芭蕾、演奏西洋乐,有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就会为更高层次的生活而奋斗。”活动发起人、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李风对笔者说。

  “因热爱而愿吃苦”

  穿梭于各教室间,笔者发现桌椅破旧,风扇老化。但硬件上的落后,在基金会秘书长赵红看来,都不算难题,“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家长落后的艺术观念。”

  艺术课不花钱,老师免费教,基金会出钱买乐器,学生弄坏了也不用赔。即便这样,很多家长仍不愿送孩子来上课。“学乐器能顶啥用?”他们常这样发问。

  赵红说:“现在,家长变得积极些了。”刘子翔学的是大提琴,妈妈常来陪读,“这机会难得。多学点东西,咱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好。”

  “候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教话剧的英子老师常被卡在“语言关”上,“孩子们说话口音比较重,有时连自己名字的发音都不标准。排练话剧《青鸟》时,很多时间都花在了纠音上。”

  尽管困难重重,“候鸟老师”们依旧坚持着。“这些老师很多都还是‘90后’,很辛苦,不说别的,每周来回坐车就6小时。”李风说,“但他们对这项公益很热爱,所以甘愿吃苦。”

  “让留鸟代替候鸟”

  而今,推进农村艺术教育、帮农村孩子圆艺术梦的教育事业正在全国多地展开。8月初,湖南长沙文明办为邵阳的留守儿童送去乐器;9月起,教育部将在全国开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申报活动,新疆等地已率先启动。

  “尽管这些形式能激发农村孩子的艺术兴趣,但要想把这类活动做到常态化、普遍化,困难太多了。”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肖龙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候鸟老师”活动的推广就存在资金、师资、交通、当地观念等多重困难。肖龙海表示,在国家层面上把艺术教育固化为基础教育,才是根本之道。如在美国,艺术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与数学等学科处于同等地位。“让常年在一地生活的‘留鸟老师’代替来来回回的‘候鸟老师’,农村孩子的艺术梦才能真正实现。”肖龙海说。 

  (鲍贞烨、张琦、方艾青、张乃馨)

进一步部署抗洪救灾防灾
习近平会见陈冯富珍
李克强会见肯尼亚总统
张德江会见韩国会副议长
李克强要求做好五项工作
俞正声会见肯尼亚总统
我海军编队出访美澳新
外籍高端人才入出境更便利
中美防长华盛顿会晤
“拉孜堆谐”文化旅游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