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灾害天气频发,“北涝南旱”使得我国许多粮食作物产区受到灾情影响,对今年粮食生产“十连增”造成巨大考验。专家认为,虽然部分地区秋粮产量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目前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并不十分严重,只要未来灾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就不会影响到今年粮食增产的总体局势。
“北涝南旱”侵袭全国
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2638亿斤,增长1.5%,再次实现增长,秋粮产量能否继续保持增长对于今年全年粮食产量能否实现“十连增”尤为重要。然而,近两个月来,干旱、暴雨等灾害天气侵袭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往夏季雨水充沛的南方地区出现了大干旱,而本应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却连降暴雨,灾情历史罕见。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7月份以来,南方地区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尤其是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出现大范围、持续的高温天气,湖南和上海平均高温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高温区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2.6%,其中贵州、湖南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而降水量均为1951年以来最少。
然而,在“南旱”的同时,北方地区却迎来了丰沛的降水。东北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6%,华北、西北也分别偏多35%和36%。嫩江、松花江发生了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黑龙江发生了1987年以来最大洪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认为,从目前陆续透露的数据来看,南方加上东北,受灾面积大概会超过1000万公顷,也就是1.5亿亩,超过了今年全国秋粮面积的1/10。
秋粮增产可能性大
尽管受到灾害天气的影响,部分地区秋粮产量会有所减少,但是实现“十连增”的可能性仍很大。“总体来说,南方水稻产区的干旱不会导致粮食的大幅度减产。”中国农业大学郑大玮教授认为,我国粮食最大生产基地在东北黑龙江,而目前黑龙江水稻长势总体上是不错的,少数地区存在洪涝,但面积不大,只要后期没有大的灾害,是有可能丰收的。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徐振宇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干旱会导致一些农作物品种的减产,但是近年粮食增产主要是靠提高亩产实现的,尤其是对农作物品种的改良,所以即便有一些品种减产,对粮食整体产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表示,虽然今年天气情况对粮食生产不是特别有利,不同地区的不同灾情叠加,局部地区、个别品种减产明显。但是南方干旱对全国粮食产量的影响不会很大,更需要关注的是东北“大粮仓”,因为近年来全国粮食增产主要来自于东北,如果东北汛情持续,后期影响会比较突出。
补助措施防灾减灾
面对可能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的灾害天气,国务院已经出台东北秋粮和南方水稻综合施肥促早熟补助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发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此项政策立足防灾减灾,支持农民喷施叶面肥,促早熟、抗低温,确保安全成熟,全力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
专家认为,这种宏观的补助政策最有效的作用就是防止灾害。有了国家的扶植,就给农民吃了一粒定心丸,能发挥农民自身能力,打消他们的顾虑,更加有决心用更多的方法夺取丰收。
对于高温干旱已经造成灾害的地区,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赵秀兰认为,要加强水稻的田间管理,尽量满足灌溉用水需求,并“以水调温”,防御高温干旱。针对湖南等地部分特别严重甚至是绝收的水稻田块,可以因地制宜种植其他旱地作物。
郑大玮也认为,在江南地区可以考虑种植“再生稻”,即利用枯死水稻残茬的养分,如果干旱缓解得不太晚,可在雨后割茬和浇水施肥,促进新生分蘖长出。他表示,随着全球变暖,在未来,南方高温干旱发生的频率可能更高,真正的应对方法应当是从今年的灾害中总结经验,未雨绸缪,做好与灾害长期打交道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