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清晨,厦门鼓浪屿海域,海波平静,眺望着丈夫胡友义一手创办的钢琴博物馆,黄玉莲女士饱含深情捧起丈夫的骨灰,和着美丽花瓣,撒向海面。
“他的遗愿就是死后要回到鼓浪屿,回到自己最亲爱的故乡。”黄玉莲女士说,在丈夫去世一个月之后,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祖籍福建永定、生于鼓浪屿的胡友义先生,是世界知名的钢琴收藏家。黄玉莲回忆,1998年,她和胡友义先生漫步鼓浪屿上,胡友义先生感慨,“钢琴岛没有了钢琴声”。
出生于“琴岛”鼓浪屿的胡友义,从小练习钢琴、小提琴,1967年获全额奖学金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从1974年开始,胡先生陆续收集了100余台世界名琴,并在自己定居的澳大利亚获得了“钢琴人”的美名。
胡友义曾经说,这些钢琴是他自己的宝贝儿女。但为了让故乡鼓浪屿重现琴韵,他在夫人的鼎力支持下,毅然决定在鼓浪屿先后创办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将自己的毕生收藏陆续捐献出来。
《厦门日报》记者海鹰记得,她第一次赴鼓浪屿采访胡友义先生,胡先生正护送钢琴上岛。在板车拉着钢琴上坡时,已经60多岁的胡先生小心保护自己珍爱的钢琴,在板车后亦步亦趋地帮忙。“我一直清楚记着胡先生当时的背影。”海鹰说。
专程从澳大利亚赶来的澳大利亚福建同乡会代表、胡友义的挚友赵振飞也记得,胡先生平时生活简朴,“吃得简单,穿得朴素”,但为了钢琴却舍得花钱,他曾经花17万澳元拍下一台珍品钢琴,这相当于一栋花园洋房的价格。
但胡先生为了故乡,却把这些“宝贝儿女”义无反顾地全部捐了出来。“他就是这样爱国爱乡的性格,为了乡亲,为了家乡,做事不求回报,义无反顾。”赵振飞说。
“无论我在世界任何地方,鼓浪屿都是我的家乡,把我毕生收藏的钢琴展览在这里,就是把我最珍爱的东西搬回了家。”当年胡友义这样表达自己捐献钢琴的决心。
今年5月,世界音乐界泰斗“维也纳学派三杰”之一的约尔格·德穆斯慕名参观钢琴博物馆,称赞其“收藏的钢琴和风琴是世界最高水平”,并无偿为其录制一曲。海鹰回忆说,鼓浪屿的友人们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胡先生,胡先生非常高兴,“对当时饱受病痛折磨的他而言,这是最开心的消息”。
今年7月11日,胡先生去世前一天,他在打了吗啡镇痛之后,给海鹰打电话询问正在建设中的风琴博物馆进展情况。海鹰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谈起风琴博物馆等尚未完成的愿望,胡先生“感伤不已”,和她一起失声痛哭。
当天上午,鼓浪屿音乐厅内还举行了胡友义先生的追思会。追思会最后,以胡先生最爱的《鼓浪屿之波》为其送行。
黄玉莲回忆道,在澳大利亚,每当亲友来访,胡先生都要演奏《鼓浪屿之波》;在胡友义先生去世后半小时,家人们还专门为其播放《鼓浪屿之波》。
“现在他永远融进鼓浪屿的波涛中了。”黄玉莲说。
(中新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