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至4日,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七星湖景区召开的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里约+20峰会秘书长沙祖康说:“中国是目前全球防治荒漠化事业唯一做到‘人进沙退’的国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沙祖康说:“联合国正在为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而努力,但中国事实上已经超越这一阶段。中国很注重调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权益,让参与防沙治沙的企业、个人在经济上得到合理回报。”
据了解,防治土地荒漠化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我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27%,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亿元。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吕克·尼亚卡贾表示,中国的“生态文明”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提法,从土地退化、荒漠化角度讲,这是世界的未来,全球的目标。他说,全球每年至少有1200万公顷农业土地变成荒漠化土地,这是干旱和荒漠化带来的后果和恶果。这不仅仅是局地问题,还会给人类带来食品安全和气候恶化等问题。因此,荒漠化现象应当引起全人类的重视。他在论坛上宣读《全球荒漠化治理库布其行动倡议书》时说,中国库布其沙漠治沙取得的可喜成就,是中国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的又一成功经验和创新思路,对全球防沙治沙有借鉴和学习价值。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罗斌介绍,近年来,国家每年拿出数十亿美元的资金用于防治土地荒漠化,使得上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面积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的局面得以逆转,如今每年消灭1400多平方公里沙化土地。
罗斌说,我国仍将大力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尤其是针对生态脆弱地区,将启动实施一批新的工程。现在最紧迫的任务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前10年投入了560多亿元,未来10年将投入844亿元,影响北京的沙尘暴来源地将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我国北疆大概30%的沙尘暴来源地已在一期工程中得到治理,西部20%和西北50%的沙尘源地区治理力度还不够,因此已将这些地区的138个县纳入了二期工程。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4日电 记者贾立君、张云龙、夏晓)
库布其治沙模式
25年间,亿利资源除5000多平方公里的荒漠绿化面积和一条集防沙治沙用沙于一体的循环沙产业链外,还开创了库布其模式——生态、经济、民生同赢共兴,自然、企业、社会和谐共处。
● 公路修到哪里,绿化跟到哪里。绿遍库布其的草木,就是企业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
● “南围、北堵、中切割”治沙工程。沙漠南缘:人工围栏封育固沙;北缘:建设长242公里、宽20至60公里生态屏障;中间:建500公里穿沙公路,把库布其切成若干作业区块,沿路通电、通水、扎网格,种树、种草、种药材,以路划区,分割治理。25年时间里,通过种树、种甘草、建锁边林,亿利资源共绿化了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占整个库布其沙漠面积的1/3。
● 产业链与绿色蔓延相随:以甘草为原料的沙漠天然药产业、以刈割沙柳为动力的生物质能源产业、以“绿色”为卖点的沙漠旅游观光产业、以沙粒为主材的新型材料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公司的支柱业务。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4日电)
防沙治沙路线图
■ 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中国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重点生态保护工程。
■ 2002年,实施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专门法律,制定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建立了防沙治沙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 2007年,提出“生态文明”。
■ 201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把“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
■ 目前初步实现“人进沙退”。
延伸阅读
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这里61%的区域曾经是流动沙丘。25年前,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开始治沙。如今,总长500多公里的柏油马路纵横在库布其沙漠当中,并营造出5000多平方公里“水、草、林、路、电、讯”配套完备的生命绿洲。沙漠绿洲中,沙生植物种苗研究、生态修复、城市绿化等产业年销售收入已突破20亿元,以甘草种植、加工转化为主的沙漠天然健康产业年收入超过100亿元。近年来,沙漠旅游热不断“升温”,昔日分散在沙窝子里的牧民住进了“沙漠别墅”,他们通过参与生态种植、参与旅游和沙漠经济,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