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02日 星期五

原创智库,看这边!

本报记者 邹雅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02日   第 05 版)

  姚海龙制图

  2012年10月,海外网尚处于筹备上线阶段,当我把一叠海外版“望海楼”栏目的专家名单交给评论频道一名编辑复印时,他对望海楼丰富强大的作者资源赞叹不已,感慨道:“什么时候这些专家也能成为海外网的作者?”

  如今,海外网正式上线近8个月,评论频道发表原创评论269篇,开设名家专栏20个,拥有了一支超过70人、富有特色的作者队伍,其中不乏望海楼的专家。原创评论作为海外网的品牌,在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创业道路上,越渐清晰起来。

  整合资源 树立评论品牌

  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观点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在一个没有名气的新生网站上,树立原创评论的品牌?我的首要策略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民日报社的资源。海外版各部门的编辑记者以及人民日报评论部的评论员成为海外网的第一批作者,为海外网创作了许多优质的文章。由于选题紧扣热点,文章质量有保障,海外网原创评论上线一个月就打开了局面:多篇文章入选人民网“言论精选”,进入新浪评论十大热门榜单,并被报纸转载,形成二次传播。

  随着海外网评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越来越多“大牌”作者热心于在海外网发表文章。望海楼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央视著名评论员王石川,微博大V、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他们的加入使海外网的作者队伍更加强大,也使海外网原创评论的品质更上一个台阶。

  善用渠道 增强国际传播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渠道是金。网络能给好的思想和观点插上翅膀,让它们更快地飞遍世界。今年1月6日,海外版港台部高级记者陈晓星在海外网发表了《怎么看岛内主张“台独”人数上升?》,当天就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多家重点新闻网站转载,第二天收到来自澳大利亚堪培拉的读者来信,他表示希望能读到更多像这样的好文章。4月16日上午,海外网针对美国波士顿爆炸事件,第一时间连线反恐专家进行解读,很快获得美国中文网等外媒转载。7月26日海外网发表的《薄熙来案为中国法治改革提供契机》,翌日即被新加坡《联合早报》作为官方媒体的观点进行引用。

  在微博等移动互联平台上,海外网评论也产生了热烈反响。5月24日发表的《李克强访欧恰逢其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共有79万人次阅读。7月份,手机腾讯网为海外网评论开设了专栏。装机量过亿的搜狐新闻客户端也即将开通“海外网评”媒体账号。借助这些移动终端,海外网原创评论能够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推送给读者,传播的效力将大大增强。

  优化平台 打造专家智库

  7月1日,海外网迎来了正式上线后第一次改版,改版后的网站首页更加突显评论特色,并将专栏建设作为未来内容建设的重要举措。

  从上线之初到现在,海外网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日均页面浏览量从几万到几百万。然而,在门户网站林立、网络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海外网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有赖于独家、优质的原创。因此,建立一个强大的专家智库对于海外网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海外网已集聚了一支由著名专家学者、媒体评论员、人民日报社编辑记者、网络意见领袖构成的作者队伍,涵盖时政、国际、财经、军事、两岸问题等领域。如何巩固和开发作者资源是海外网下一阶段发展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专栏为作者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作者在个人专栏能够更加灵活自由地表达,不同的专栏各具特色,也有助于增强作者和读者对海外网的粘性。自7月份着力开展专栏建设以来,海外网每日原创评论数量明显增加,评论的话题也更加丰富多彩,专栏文章的点击量和转载传播情况颇为可观。当前,海外网已开设20个专栏;未来两三年内,致力于把专栏数量拓展到几百个,届时将形成互联网上一股声势浩大的原创力量。

  (作者系海外网评论频道主编) 

回击谬误为中国正名(编辑部故事)
打开另一扇门(网编手记)
网络教育,啥时火遍中国?(网上中国)
原创智库,看这边!
一周新闻热搜词
责编:徐 蕾 邮箱:xulei@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