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02日 星期五

木洞山歌:浓浓乡土味

李汉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02日   第 15 版)

  木洞山歌表演

  每当重大节日,重庆市巴南区的舞台上总可以看见一批老、中、青男女农民带着乐器,穿着具有乡土气息的服装,演唱一首首“木洞山歌”,歌声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激昂,时而悠扬,变化无穷,吸引了在场数以千计的市民驻足观看。这就是重庆巴南区的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历史悠久,据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刻本的《巴县志》(即现巴南区前身)载:“六月芒种,是月也,薅头秧,旬以后,薅二秧,去莠粮,农歌四闻”。《巴县志》记录了当时的木洞农民在劳作时,就有唱山歌的习惯。

  木洞山歌,一开始只是农民在劳动中或工余后唱唱而已,以解除劳动的疲乏和舒发劳动的心情,作为一种自娱自乐、自寻乐趣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对木洞山歌进行了发掘、继承和发展,把它作为巴渝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木洞山歌迎来了大发展的良机。

  经过重庆市巴南区文化部门搜集整理的木洞山歌的曲歌和歌谣,已有上千首,其中较为流行的有:被称为庄稼歌的《禾籁》,其曲牌有高腔禾籁、平腔禾籁、矮腔禾籁、花腔禾籁;在农事薅秧季节唱的“打薅歌”;秋收季节唱的“打谷赛歌”等。

  这些山歌具有明显的巴蜀文化特色和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广大农村群众在劳动、生活、爱情中的勤劳、智慧、喜悦、风趣和幽默。

  进入新世纪后,木洞山歌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歌词的内容既保留了原有表达农民劳动、生活、爱情的词句,又增加了农村移风易俗、学习知识、运用科学、勤劳致富、邻里和睦等新内容。在山歌形式上,也由以前的对歌、盘歌,发展到现在的联唱、重唱、合唱和山歌剧等,赛歌也由过去的个人赛、擂台赛发展到对抗赛、集体赛等多种形式。

  木洞人,对表达自己生活劳作又易学易记的木洞山歌情有独钟,山歌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民办博物馆发展还需多方给力
国学,不是一种“生意”
严田:田园上的进士村(中国最美古村)
木洞山歌:浓浓乡土味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