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01日 星期四

夏日哈尔滨 寻胜观古今(美丽中国)

蒋元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01日   第 08 版)

  图为伏尔加庄园
  蒋元明供稿

  金源历史博物馆外观

  萧红纪念馆一瞥

  七月,从炎热的北京到哈尔滨,一下飞机就觉得凉爽爽的。进到市区,到处干干净净,连马路牙子也像被冲洗过似的。推开宾馆的窗户,一条大江浩浩荡荡——松花江就在眼前。

  伏尔加庄园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哈尔滨是最典型的江城,它是由松花江边上的一个小渔村演变成大都市的。百年前,修建中东铁路是一个起点,俄罗斯人来了,也把东正教带来了,首先建起圣·尼古拉大教堂;犹太人也来了,他们信仰不吃猪肉的宗教……由于大量西方人的拥入,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各占地盘,在哈尔滨遍地开花,加上19国的领事馆和各国风格的住宅、宾馆、商店等,哈尔滨一时间成了万国建筑的博览馆,号称“东方小巴黎”。至今,哈尔滨“欧陆风情”依然。漫步中央大街,恍若置身于巴黎、莫斯科。

  当我们走进郊外的伏尔加庄园,领略的则是现代新版的“欧陆风情”。

  庄园大门,采用的是17世纪俄罗斯木制城堡原型。进门坐游览车到凡塔吉亚俱乐部,正赶上那里演出,清一色的高鼻梁、黄头发在台上表演俄罗斯歌舞,一曲地道的《莫斯科郊外的夜晚》让台下的观众频频鼓掌。

  俱乐部前面是一条弯弯的小河。倚栏眺望,这是伏尔加河吗?这是阿什河,松花江的支流,河两岸水草茂盛,绿树繁密,林中红的白的“洋葱顶”、“帐蓬顶”探出,在河里形成倒影,构成一幅西洋油画。

  韦敏芳女士在庄园服务多年,熟悉这里的每一处景观,她领着我们沿着右岸行走。一座小桥连接对岸,直通圣·尼古拉(教堂)艺术馆:一个洋葱头形穹顶矗立在八角形帐篷顶端,再上去则是像天线一样的十字架。当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第一件事就是建圣·尼古拉教堂,成为哈尔滨地标性建筑;后被红卫兵当作“反修”的靶子拆掉了。眼前的圣·尼古拉教堂是按当年的原样大小复建的,连建筑材料都是从俄罗斯购进,要的就是原汁原味。教堂东面不远处的普希金沙龙,则是19世纪末俄罗斯建筑风格。土红色的砖石砌成美丽的十字花形遍布建筑外观,俄罗斯著名诗人普西金(铜像)伫立门口,欢迎客人来此聚会,倾听他们的诗朗诵。

  又是一座小桥,连着的是巴甫洛夫城堡。这城堡也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建筑,曾囚过一位沙皇,也当过监狱、学校。复建的城堡,十分古朴,还有一种神秘感。

  一艘游艇驶来,游人站在船上尽情饱览:爱神雕塑园、森林别墅、金色西餐厅、小夜莺咖啡厅——20多处经典俄式建筑,遍布在60万平方米的水网地带和蜿蜒的阿什河畔,带给客人“庄园画里听钟声,推窗忆情俄罗斯”的意境。一群俄罗斯、欧洲记者曾来到这里周游,惊叹不已,其中一位回国后寄来她制作的录相片:从伏尔加庄园清晨的水雾升腾到落日余辉,美不胜收;最后的结束语是“这是哪里?这不是俄罗斯,这是中国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伏尔加庄园已成为集会议培训、休闲娱乐、文化沙龙、婚礼庆典、冰雪活动、户外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4A级文化旅游度假区,还被评为国家中俄文化交流基地。

  金上京

  百年哈尔滨,主要指的是城区。如果放眼哈尔滨地区,历史就延伸了。哈尔滨的朋友对我们说,去金上京看看吧,那可是你们北京的老家呢。

  汽车在雨中驶向东南方的阿城,有23公里路程,金上京和金国开国皇帝阿骨打的陵墓就在那里。

  走进5万平方米的金源历史博物馆,让我们大开眼界。中国的历史,在宋代出现了两个“三国时期”:先是北宋、辽国、西夏,后是南宋、金国、西夏。北宋吃尽了大辽的苦头,杨家将“满门忠烈、一家寡妇”就是当时局势的写照。可当阿骨打统一了女真部落后,3700人就击败辽兵10万,称帝建立金国。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攻下北宋都城汴梁,徽、钦二帝被俘,押解到金上京囚禁。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干脆迁都燕京,即今天的北京。再后来,女真人第二次崛起,努尔哈赤“十三副甲胄起兵”,30年征战又建国号“金”,到他儿子皇太极改为“清”后,就入主中原,也迁都燕京——从历史的长河看,北方民族的崛起,南下中原,如同江河归大海,是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过程,虽然是金戈铁马方式。金上京、女真人与北京果然渊源很深。

  当年的金上京,由南城、北城、皇城三部分组成。有城垣、护城河,皇城规模依照北宋都城汴京。金国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帝在这里住了38年。皇城遗址1万米的周长,可见当年的辉煌。

  从金上京前往东北方向的依兰县,有金代五国头城遗址,那里是女真人重要发祥地和大后方。被俘的徽钦二帝最后被流放到那里“坐井观天”,“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两个亡国之君整天以泪洗面,哀歌悲诗上千首,开创了中国“流放文学”的先河。可惜至今少有人去研究。

  五头城是一面镜子,“流放文学”是一笔财富。治国安邦,居安思危,不妨去五头城“坐井观天”一回。

  萧红故居

  阿城的阿骨打让我们穿越一回历史,而呼兰萧红则让我们回到现代文学。

  哈尔滨市区北去不到1小时车程,有一条呼兰河,萧红就是从那里出发的。那里有萧红故居、萧红纪念馆——萧红已是哈尔滨的一张文化名片。

  出乎意料,故居竟有7000多平方米。走进大门,迎面一尊汉白玉雕像:一位穿旗袍的女子坐在大石上,手背托着下巴,似乎在沉思。座基上写着“女作家萧红  1911—1942”。

  放眼望去,青砖青瓦、土木结构的房屋星罗棋布,房屋大多为北方常见的3间结构。故居分东西两院,东院还有一处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即萧红在她小说里描述的后花园,相当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萧红的童年、青少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大户人家,相当阔的。不过,萧红很不幸,10岁丧母,历尽逃婚坎坷,院内展出的多是萧红和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

  萧红,原名张乃莹,只活了31岁,写了《王阿嫂的死》、《跋涉》、《生死场》等几本书,这在那个作家群星闪耀的20世纪30年代,实在算不了什么。萧红何以走红?用当下“美女作家”去套,萧红够不上。墙上照片那个叼大烟袋的女子,初看还有点别扭。

  然而,放着大家闺秀不做,毅然逃离家门去闯荡江湖,这就是萧红。北平、青岛、上海、武汉、山西临汾、西安、重庆北碚、香港,还有日本,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这是年轻的萧红走过的足迹。风雨飘零,战乱连年,这样的闯荡生涯带给萧红的是,笔下的人物、故事都不会单薄。

  萧红的两任丈夫萧军、端木蕻良以及她结交的朋友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都是当时文坛上的才俊;她到上海,又与鲁迅弟子巴金、黄源、胡风等为伍,与许广平形同姐妹,得先生赏识,悉心指导,推荐发表各种作品,她的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出版,倾注了鲁迅先生的许多心血。抗战时又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西行,后去了战时陪都重庆的后花园北碚。北碚是我的故乡,嘉陵江畔、缙云山下,巴掌大的地方曾云集了郭沫若、老舍、冰心、梁实秋等大师级文学家。萧红,好比一个行走江湖的侠客,路遇各路高手,与诸多一流大侠相识,得一代宗师点拨,她想平庸都难。茅盾先生称赞萧红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信然。

  飘泊的萧红1940年春去到香港,她似乎预感人生的尽头,故乡的呼兰河、老宅的后花园不断进入梦境——她抓紧完成了长篇《呼兰河传》。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军来了,她在病中思念故乡,却没能冲出火线,客死香港。一代才女只能魂归故里。

  走出萧红故居。雨后的天空,那么蓝,那么远……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来自百度) 

夏日哈尔滨 寻胜观古今(美丽中国)
上海首现“先旅游后付款”
天津欢乐谷开门迎客
攀登非洲之巅(国人看世界)
责编:赵 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