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26日 星期五

高级蓝领“逆袭”最难就业季

——山东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定向培养技术人才纪实

本报记者 郝 青/文 赵树宴/摄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26日   第 16 版)

  与世界名企的合作项目,给了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

  学生在进行计时操作比赛。

  毕业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座谈会。

  学生在数控实训区进行操作。

  学院门口的主题雕塑体现了办校精神。

  学生在数字机床上进行教学操作。

  北京现代的专业技师为学生们讲解汽车故障排除。

  学生在课堂设计汽车电路。

  设施完备的学院图书馆。

  又是一年毕业季。近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大礼堂热闹非凡,2013级学生毕业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该校1439名毕业生在这一天正式毕业了,而他们大多数都从学校直接进入了各自的就业岗位。

  院长尹桂瓒用一个例子来向记者解释为何他们的学生能够在“最难就业季”实现如此就业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通用汽车电气维修班’从我院2010级机械系选拔100名学生参加电气维修班的学习、培训,课程根据公司电气维修工的培养标准设计,培训考核合格的学生,实习时直接进入维修岗位,毕业后直接录用为维修技工。”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毕业生总体就业率2011年达93.5%,2012年达95.49%,今年更是达到了96.76%。

  汽车名企扎堆建厂

  目前,在烟台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有近百家,加入烟台汽车产业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7家。在烟台,汽车产业产生了“扎堆”效应,涵盖汽车发动机、车身、底盘、电子电器、内外饰等关键部件,形成了以整车为龙头,发动机、自动变速箱、车用空调器为核心配套的汽车产业体系。

  规模上的空前发展给了汽车蓝领很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与世界名企的合作,给了汽车蓝领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汽车企业为办学提供了合作对象,这些企业的人才设备技术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支持,汽车的生产销售服务也为毕业生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

  据了解,坐落于福山区夹河岸畔的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山东省唯一以“汽车”冠名的公办高职,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是烟台汽车工业学校。在学校22个专业中有18个专业与汽车有关。每年学校向校外输送大量的汽车专业人才,以东岳汽车制造基地为例,该基地的一线技术工人及管理层,有一半学生出自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2013年3月,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还申报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项目。

  汽车蓝领需求旺盛  

  业内人士表示,每年汽车行业的用工需求量达到2万余人,与现有的汽车专业毕业生供给量相比缺口达到1万多人,高技能汽车人才缺乏尤为严重。

  “我们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大企业,为他们提供一线技术工人。”学校教务处处长梁文鹏说,“因此我们特别注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们有很多订单班、企业冠名班,比如北京现代班等,很多学生进入我们学校直接进入订单班,可以说我们的学生是学校和企业一起培养的,是被企业认可的毕业生。”

  今年的毕业生满孝佩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成长。执著的精神和认真的姿态,让他还没有毕业之时已经找到工作,待遇优厚。“一定要努力学习,珍惜在校的时光。”这是满孝佩最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一句话。

  按需定向培养人才  

  “汽车企业想要的就是那种一干活就能上手的技术工,我们也是按照这个要求来教学的,光学不练可不行。”尹桂瓒表示。要想成为一位蓝领,需要既有专业的知识在脑子里,也要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学校必须用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培养人才。

  为了满足企业的技能型人才需要,进一步扩大学院的发展规模,烟台市、福山区两级政府投资7亿元兴建了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三年来,还引进了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76人,从企业聘用了兼职教师163名,形成了以“双师型”专业教师为支撑,骨干教师为中坚,专业带头人为领军、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尹桂瓒说,“我们始终把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线,利用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细化订单培养方式,创新办学模式、构建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地建设特色名校。”

高级蓝领“逆袭”最难就业季
责编:郝 青 邮箱:haoqing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