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26日 星期五

曹雪芹的“家”

原貌将现

梁天一 刘金凤 张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26日   第 15 版)

  图为曹雪芹西山故里。
  来自百度

  近日,有消息称,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北京市有关单位将启动曹雪芹西山故里复原项目,还原《红楼梦》的创作场景。日前,我们来到位于北京西郊的植物园黄叶村,一探曹雪芹西山故里的究竟。

  打造旗营式建筑文化地标

  穿过北京植物园的花花草草和成荫绿树,我们来到曹雪芹纪念馆门口。门前三棵古槐枝繁叶茂,游人在树下乘凉小憩,“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如此幽静引人无限遐想。

  迈上平缓的石阶,跨过低矮的门槛,我们置身于一个整洁的长方形院落中。几间灰砖合瓦的清式平房出现在我们面前,据说曹雪芹晚年就居住在这里。经过几次修缮,这些建筑的传统风貌已不那么明显,但岁月却挡不住它们透出的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法国有巴尔扎克、雨果,我国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也产生了很多文学巨匠,但能全面反映和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非曹雪芹莫属”,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纪念馆老馆长李明新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曹雪芹西山故里的复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据悉,此次曹雪芹西山故里复原项目9月份启动,将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百姓传说故事等,采用档房、更房、大小学房、马号、关帝庙、谢草池、碉楼、箭场等文化元素,恢复曹雪芹生活时期活态的旗营式社会场景。

  “通过充分利用周围的清代旗营文化、寺庙佛教文化、西山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希望把曹雪芹西山故里打造成一个文化地标,让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得到传承和传播。”李明新表示。

  让游客在体验中走近曹雪芹

  在曹雪芹纪念馆馆员樊志斌的指引下,我们来到纪念馆的后院。最右边的一间展室中,手提毛笔、坐于青石、双目微闭的曹雪芹塑像伫立于正中央,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红楼梦》的情景。墙壁上一幅幅精致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曹雪芹从“百年望族”、“温柔富贵乡”到“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坎坷身世经历。

  来自山东烟台大学的游客王清向我们说道:“虽然墙上的文字介绍很详细,但总觉得枯燥,很难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看完。”

  对此,樊志斌表示,曹雪芹西山故里复原项目或将设计一系列比较高雅的互动活动,如让游客充当群众演员,模仿古人,穿上长袍、绾起发髻,去茶馆聊天,去作坊里抄书等,做满群众演员一天还可以换取在曹雪芹故里居住一晚等各种奖励。

  “如今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单纯展览已不解渴,游客渴望参与进来,有生活式的体验,因此在复原的时候,我们会增设一些新的、互动性强的游览形式。”樊志斌说。

  “大师路”通向大师的精神世界

  出曹雪芹纪念馆,沿着一条小道向山后走去,没走多久,我们就看到一块石碑。“……曹雪芹在香山生活居住期间,由于生活所迫,经常通过山间小道到白家疃村……”碑上的字迹将“曹雪芹小道”的由来向我们娓娓道来。

  路边的灌木很茂盛,橘黄色的余晖洒落在小道上,而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书香。我们走在这样的路上,当年曹雪芹穿梭于林间、玩赏山间草木异石的景象跃然眼前。小道上的很多景物,如石上松、元宝石、圆通寺、黛石、灵芝草等,都曾成为《红楼梦》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原型。

  据介绍,“曹雪芹小道”恢复后,长达7公里,将把山前的曹雪芹纪念馆和山后的白家疃村连成一个联动兼容的整体,途经东沟村、卧佛寺、樱桃沟、三炷香等地点以及清代引水石渠、碉楼、古井、圆通寺、五华寺等十余处历史文化遗迹。

  “这条‘大师路’将带我们探寻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曹雪芹代表的是一种大爱和真性情,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精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李明新谈到,通过以上措施,原汁原味的曹雪芹时代将变得可观可感,给游客带来的体验也更直观、更深刻。“希望能在西山给曹雪芹安个‘家’,让大家在他的家里、在体验和感悟他的生活中完成旅游,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北京的曹雪芹,世界的《红楼梦》。”李明新说。

  

原貌将现
“煤城”变绿城
漫云:景观村落看景观
《印象野三坡》复演
责编:尹 婕 邮箱:travelweds@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