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夫妻收入比,总会给人留下一股陈腐的气味,照此逻辑还可以比相貌、身高、年龄、学历、职业、家境等等,难道这一切都能找到一个最佳的“黄金比”?
就算是比收入,是比夫妻双方结婚时的收入?还是比婚后10年各自的收入?还是比到退休时各自的总收入?可见一个动态的比钱难以比出一个稳定的格局。著名摄影、导演顾长卫在拍摄《孔雀》之前有5年失业在家,靠蒋雯丽养家糊口。但是这对夫妻坦然对待,平静度过,丝毫没有改变相互间的承认与尊敬。
收入比1.5:1,也是一个过度数字化的标尺,难不成不精确到这个程度就不能幸福吗?若是反过来就会塌天灭顶吗?看看婚姻最动荡的演艺圈,也能寻觅到相安无事、举案齐眉的个案,比如李亚鹏与王菲。按名气、市场价值和资产存量,这一对夫妻明显是收入比“倒挂”。可我们不仅看到婚姻存续,还看到嫣儿与嫣然基金,看到演艺、公益两不误的红火。所以,说到底,夫妻之间还是要比心。
首先是比务实之心。夫妻间正因为有诸多差距、差异,才使得婚姻成为一种补合。我善锅灶,你能浆洗,我磨蹭,你急火。多多了解,取长补短。决策结婚就是你打包全收,无论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习惯、行为。
其次是比平和之心。一对夫妻对家庭的物质期求决定了这对夫妻对对方收入的期求,也左右着各自心理的平衡支点。若是抱着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的目标,那谁挣得多都无法满足这个家庭的胃口,也难以让夫妻双方有快乐之源,焦虑会指向收入、消费以及对财产的支配权大小,也会蔓延到对各自父母的孝敬计较。反之,树立起适度增长、有比没有强的朴素目标,从容淡定就会成为家庭生活的主旋律,彼此为对方多收入开心,相互谦让支出,自然也就没了争“财权”的必要。
再就是比相敬之心。夫妻是天下最大事业的合伙人,经营感情,经营家庭,经营儿女。相敬是最重要的基础,尊敬又是超越性别、超越能力、超越收入的。婚内因为财大气粗而蔑视对方,正说明没有敬心只有唯钱。
比钱容易比心难。夫妻双方心实、心宽、心和,谁挣多挣少又算个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