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当代逸品——感受霍春阳的花鸟画境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17日   第 08 版)

  霍春阳,1946年出生于河北清苑县,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教授。历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文史馆馆员。荣获天津高校名师称号,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一品奇芬

  荷风抒怀

  书李白诗《将进酒》

  嫩叶商量细细开

  暗然迎春

  芳魂

  君子清风

  叶舞秋风

  金台记:

  霍春阳,中国小写意花鸟画大家。他在笔墨、造型和境界等方面,深挖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之精髓,又以拓展之理念和精神激活传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特绘画风格。

  他的作品,深刻体现出画家本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国画艺术精神与传统哲学思想的深思妙悟、独特理解,以及深入生活的感悟。

  站在他的花鸟画面前,立感赏心悦目之风扑面而来。综观画面简约虚静,充盈“玄学”之气;细品笔精墨妙,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涵和精神非常丰富。他的花鸟画堪称逸品。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大肆涌入中国,在中国画家推崇西方绘画之风盛行的30余年里,他却甘愿做一位传统的坚定守护者和拓展者。在画家们又开始强调应该回归传统时,霍春阳已经以突出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他对中国画的研究和对当下中国画认识误区的论述,很值得社会各界深思。应该说他是一位善于思考,有思想的画家。

  

  著手成春

  ——霍春阳花鸟境界

  王鲁湘

  津门霍春阳,水墨花鸟画大家也。而立之年,以《迎春花》名动海内,启艺术之春。国门洞开,新潮涌动,惑于时,遂请益受教于新儒,精研先贤经典,受道,悟抱一体圆之至理,欣然有得,每云:西方思维有对,中国思维无对。中国人抱一为天下式,以不变应万变,所谓“千山千水千才子,一天一地一圣人”,以一笼千,以一贯千,以一通千,以一驭千,天人合一,大化流衍,心灵运行非直线,非平面,而为珠圆之体。圆珠虽小可鉴包六和,故形之混简完备者,无过于圆,圆像体道,无极而太极。诗论云:好诗字句如珠圆。由此悟出,好的笔墨也要流美圆转如弹丸。

  抱一体圆,是大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霍春阳以“柔丽平中正”五字表出,且治一闲章,钤于得意画作之上。吾观其画,实为五字之注脚。只鸟片石,幽秀清远,疏花简叶,空灵虚静,淡墨干笔,简约疎淡,形简神完,笔精墨妙。识者称其为当代逸品。清人恽寿平尝云:“逸品其意难言之矣。”庸者或以为逸人逸品乃狂狷之徒高蹈远引之所托也,愤世游世出世,修洁一身,明哲保生而已。达者则知,真逸人真逸品者,乃有感于造化之理,至静且深,非简之入微,洗尽尘滓,幽情秀骨,思在天地,则不能默契造化而与天地精神独往来,故尔其为人也,简约深静,独存孤迥,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于道术分裂之时代,以抱一体圆之修证而图匡扶乱世,以雅言君子,著手成春之艺作而正人养心,此实在是大入世之大儒者也。其所涉笔,不必言志,毋需托物,芳草不必美人,修竹不必君子,只须以圆转流美之笔墨,平淡冲和之境界随物宛转,著手成春矣!此所谓大德役小德,大智润小智者也。世道人心,不必由此而洗革;芸芸众生,或可披图而畅神。神之畅,达于中和平淡,则自在松弛,四时皆春焉!

  春阳灼灼,桃花盛开。凤凰来仪,霍霍其鸣。

  

  春阳九辨

  霍春阳

  一、艺术家之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境界的包容性,在国画创作的广义上已达完满的“无对之境”,即一种永恒境界。由心仪到深入直至完成这一境界,对每一个游于艺者皆为终生之事。古人之所以具备不可超越性,并非今人退步,而是它的完美如天地自然般出现并永存,这也是从古至今常与变的自持状态。

  “抱常而守一”是本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理念,是无可改变的一种永恒真理。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言道即天道,道与天地同在,所谓“始终如一”者是也。一是本来状态,素朴、博大、无边,非今日、明日之士所能企及或变革,从此意义上讲,我们应以毕生精力投入到修炼这个“一”上,即传统文化永久不变的精神内涵,以期修行到与万物同体。这是一个从思想方法宏观角度认识问题的核心所在,只就此而言,可以搁置探索,在精神追求上应持宁作牛尾,不为鸡头的态度! 

  二、笔墨当随时代的误区

  我们往往为推陈出新而时常重温石涛此言。时代不同,笔墨随之变化,既有望文生义之嫌,又失于表面化的思维。笔墨是技巧,它的灵性随驭笔者性情的感动而生发,太阳不随时代更变而明灭,山川、草木等亦然。因此,有些事物表面在变而本质未变,现代物理学和东方神秘主义著作所探讨的旨趣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天体物理学多年来的研究结论与中国道家及印度教之结论惊人地并行且无丝毫改变。由此而论,不过是在前人的思维定式基础上更细致或增加了一些例证罢了,说到底是诠释前人。我们今天的思想方法及对认识问题的深度并未超越文、武、周公等前贤,只是悉心体验、实践、认识古人所论之万一而已。笔墨因思想光辉的永存才有其画气写心的文化价值,有些人肤浅的根源就在于太热衷“前无古人”了。

  三、流派的谬误

  有些人动辄以某门、某派划分国画领界,同时也有人极热衷于打造什么门派,实则天下唯一派而矣,即正派。“君子不党,君子周而不比”,无派则大气。文王不派,孔圣不派,故德配天地,道义千秋。无派则无牢笼之鄙,故而能和,和者为大,分之必小。南宗、北宗皆归一宗,即正宗天道,不中必不正,不正则不大,不大必不久。

  四、形与神辨析

  造型与笔墨皆为国画重要因素,但若只强调造型而乏神韵,终非上品。国画是以情领形,以神造型,神遇迹化,情动而形移。对此而言,形为次,不可只张扬形姿,应赋予形以神韵。中国画追求的是以此作为生命的载体,“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宋·陈郁语),故得其意必忘其形。意足不求颜色似,亦可引深为意足不求形似,过分强调形似会因之失掉本质。梅兰芳讲过:“艺术应是移步而不移形”,当今的流弊在于只换形而不移步,所谓移步是追求精神质量的深化。

  五、关于传统与继承

  继承传统是精神领域的事。一个人、一个民族都以其文化精神为根本。一个国家及民族的人文精神是其艺术精神的基础,道学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支柱,领悟道学的内涵才是我们继承的根本。道学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天地人无所不容,古今无所不纳;它是超越时空的,涵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说传统本身是一个博大的世界,经久弥远,是精神世界永恒的自由王国,把传统只看成是过去,即会将传统视为死物、僵物。继承传统需要诚心诚意,不造作,如白描诗般的朴实无华,因为它会给我们留有精神自由的最宽泛空间,能达到这样一个精神上的自由世界,是我们本应抱有的终极目的,不存在再走出去的概念。圣人的思想是我们能够通往这一境界的阶梯,很多人难以到达这一境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想或无从进入的结果。视传统为束缚,实则是画地为牢,自己束缚自己。如孔子云:“力不从心,中道而废,今女画”。亦有不会借鉴前人而言前人非者,不知其可也。传统是财富而绝非累赘。艺术是求得心灵的自在,无需争比,争比只能使人心性浮躁,创新的诱惑也会造成意识上的深度迷惘,心也不会沉静。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以博大自尊为底蕴的中和境界,大中至和、至高无上,就此意义而论,国画艺术的发展不存在创新问题,只争取在继承的深度和广度上再诚恳一些罢了。

  六、风格何处寻

  无异言而生清静心。豪言壮语是一种不沉静、不成熟的心灵所现,也是不大度、不博远的心态流露。风格是一种内在修为的外在呈现,它是一种面貌和韵度,只能得之于自然而然之间,而不是争强斗狠或追求模仿乃至设计所能得到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见无心才是本心,无心亦是诚心,艺术上切切只管修心,莫问前程,如此才能得大道之万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亦如悟道的过程,先感性、后理性、然后再回到感性;先松弛、后严谨、而后再归于松弛;先单纯、后复杂、然后复归于单纯,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

  七、悟之妙

  人生阅历的感悟,有时胜于单纯用功的体会。绘画的造型布局可以折射出人事思维的和谐与否。吞吐、呼吸、轻重、缓急、刚柔、干湿、软硬等这些对立统一的阴阳义理无不体现在生活及绘画创作的相互参照中,故孔子说“虽小道必有可观”。以小事悟大道,故能明一而现万千;如视牛耕犁入土而想到力度,虫子吃木而悟线条,云水风度因其流畅而联想到不著痕迹,以生活常态悟天理,始能知天人和一之妙境。因此在绘画上淡化大湿大密,不重形而忘形,以不动容的心态尊重事物本来面目而达冲和之境,其乐也无穷。

  八、曲线的深度

  教书、创作皆应具深度,不能浅尝辄止。抓住艺术心灵的渊源,才能具备置身寂寞之道的恒心,急功近利、求脱过早,终生难以成熟。求新骛奇、好异尚怪不可怕,怕不知返。豆芽之生长、山水之起伏、云烟之波荡、历史之转折都逃不开一条曲线,即曲折之路为万物运动之轨迹。此皆思考与学习之辩证观,知前人如何提炼和概括生活,才能把握体悟积累之可贵,缓和者成大事,力行无远图;有才而性缓者是为大才,有智而气和者乃为大智;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如东坡所言“君子所就者大,必有所忍”,忍是师古化之的恒久过程,反之必流于泥古不化了。

  九、再谈“抱常守一”

  针对创新问题,有必要再重温古人强调“守一”的见解以释今日之疑。庄子言“我守其一”,“博溺心”,孟子言“守约而施博”,禅家言“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皆谓“守一”是走向自我完善的不二法门。“守一”能使心沉,能使心安,“守一”能促使我们将外在的追求深化为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体悟与品味,而达感同身受之境。如欧阳修所云“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口”,因此才能历久而弥新。故而不要妄谈创新,妄者,姑妄言之也,既如此我们也就习惯了姑妄听之,既不严肃,也不负责任。

  

  主持人:李树森

  电话:010-65363425

  E-mail:haiwaiban@126.com

  人民书画艺术网:www.people-art.com.cn

  北京九州金台书画院

当代逸品——感受霍春阳的花鸟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