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什么地方最早叫‘中国’?”甫到山西运城,当地朋友的一句提问,一下子问住了我们。这也是一道上世纪80年代末的高考历史题,据说当年难倒了不少文科考生。“标准答案就是考古学上所称的晋西南地区,就在我们运城!”这位朋友自豪地公布答案。
“这是有史料支撑的。”朋友向我们一一道来。据司马迁《史记·本纪第一·五帝》载:“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意指“中国”一名是由舜都所在地而定论的,舜都在蒲坂,蒲坂在河东,即今日的永济市(县级市,属运城市)蒲州镇。此外,“华”“夏”二字也与运城有着密切的联系。史学家顾颉刚和其弟子刘起纡考察认定:“居于华水、华谷旁边的先民曰华族。”其它部族的人们也称他们为华人,沿袭下来便有了“华”的名称。史书上记载的“华谷”、“华水”,就在今日运城市稷山县化峪镇境内。《吕氏春秋·本味》曰:“和之美者,大夏之盐。”这个“大夏”就指的是中国最早的盐池——运城盐湖,即河东一带。唐代学者杜佑《通典州郡九》载:“夏,汉安邑”,即今运城北部、夏县的禹王城所在。夏朝是国际史学界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的建立,结束了部落之间的纷争与混战,使“华人”、“夏人”及众部落先民都成为夏王朝的臣民,“华”“夏”合一,统称“华夏”。
运城人杰地灵,商代贤相傅说、春秋商人猗顿、思想家荀况、战国纵横家张仪、三国名将关羽、唐代名相裴度、名将薛仁贵、史学家司马光、文学家柳宗元、王勃、王维、王之涣、戏剧家关汉卿、理学家薛瑄,都出生在这里。无怪乎运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东。”运城人与生俱来这份文化自信。如今,运城的文物旅游景点共有1600余处,单是这一数字足以让许多城市咋舌。
运城的家底儿有多厚,市委书记王茂设和市长王清宪十分清楚。在他们眼里,运城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富集的宝藏,却又遗憾于“人未识”。一种发展的紧迫感与使命感由此而生。
“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如何挖掘、保护、开发,让它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焕发新魅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今年3月,履新不久的王茂设就提出了建设“美丽河东、大美运城”的战略构想,并最终通过程序上升为运城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被确定为运城市的五大战略重点之一。
在这座曾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被称为“河东”的城市,一系列文化旅游保护与开发正在这片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着。
1 关公的诚信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
“关帝庙的古砖、琉璃等遗存,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已有剥落,为了保护其原貌,我们将按照《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原则进行。这样做,也符合申遗的要求。”卫龙强调说。
在解州关帝庙文管所所长这个职位上,卫龙已经工作了近9年。对于解州关帝庙的一切,他可谓了熟于心。从2011年开始,“申遗”成为文管所全部工作的重心。
位于盐湖区解州镇的解州关帝祖庙和常平关帝家庙,总面积23.7公顷,是全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建筑群,经过近2年的准备,2012年11月17日,它们作为“关圣文化建筑群”被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位列第5名。
始建于陈末隋初的解州关帝庙,经历朝历代多次增建重修,形成了由结义园、主庙、寝宫、御花园为主体的“前朝后寝”宫廷式格局主建筑群,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
李慧荣已经记不清为多少游客讲解过关帝庙。关公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关公磨刀、夜读春秋等故事总能让游客听得津津有味。在得名于关羽夜读《春秋》的春秋楼二层,李慧荣指引我们抬头细细观看顶部所悬的藻井,它们由木构件巧妙制作而成,倒垂如盛开的巨型花朵。“原本在有风的日子,它们还能随风轻轻转动,为了保护,如今都做了加固处理。”李慧荣说,这是古山西雕刻艺术的精湛展示,每年都会有许多中外建筑专家及建筑爱好者前来观摩。
在崇宁殿门口,记者迎面碰上两位来“请关老爷”的人。一问才知,他们是专程从太原赶来的经商者。“过两天我们有家店要开业,所以特地来请一尊关公像,希望关老爷佑护家人平安、生意兴隆。”李先生说。
事实上,关老爷除了被尊为财神爷之外,还被尊为文教神、医药神。不仅如此,他还是各行各业侍奉的行业神,理发业、刀剪铺业,甚至是豆腐业、糕点业都把关老爷奉为祖师爷。“这就是关公信俗。”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中悦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以外,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乃至海外华人聚居区,都建有关帝庙。目前,我国留存的关帝庙达2万余座。在海外,关公信仰也存在于约160个国家和地区。“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是关公信俗地域广泛的最好写照。2008年,“关公信俗”被公布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六月二十四,运城都要举办两次大型祭祀活动以及关公文化旅游节,最大程度地延续与发展了原有复杂的关公祭祀体系与过程。
“关公文化的精神财富不仅是运城的,是山西的,是大中华文化圈的,而且将来还会成为全世界的骄傲,成为运城展示对外形象的一个最明亮的窗口。”王茂设说。目前,有关关圣文化建筑群保护工作的文件已经被摆在运城市委常委的案头。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焦大卫曾说:“我尊重东方大神关羽,他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2006年,山西运城入选全国十佳魅力城市,颁奖词这样写道:关公的诚信就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如今,运城专门成立了关公诚信企业协会,以这样的方式,在与其他城市商会的交往中展示关公精神与文化。
2 登鹳雀楼观大黄河文化
王之涣作《登鹳雀楼》时一定不曾想到,在他之后的千余年里,无数人因着这首诗奔赴千里,只为在夕阳下一睹黄河雄姿。
被誉为“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的鹳雀楼所在地永济,处在晋、秦、豫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地域的中心。据唐代诗人李翰在《河中鹳雀楼集序》中记载:“……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河流。二百余载……”史学家由此推断鹳雀楼的始建年代应是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只是,历史上的鹳雀楼存世700余年,后遭兵燹,此后的800年间有名无楼。2002年9月,重建的鹳雀楼又屹立在永济市境内的黄河东岸。
这是一座大型仿唐式高台楼阁,整体建筑以高台为基,总高73.9米,主楼共分9层,其中台基3层,楼身6层。楼内仿唐形制与文化陈设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以灿烂悠久的黄河文化为主线,形成“千里穷目”的非凡意境。“可以说,正是这一点,使鹳雀楼成为了黄河流域唯一的标志性建筑和展现黄河文化长卷的艺术殿堂。”运城市文物局局长李波说。
登上鹳雀楼顶层,站在西南方向,一阵阵清风扑面而来。极目远望,在成片的绿色植被上,奔腾的黄河划下了粗重的一笔。当年,正是此情此景击中王之涣的内心深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喷涌而出。尽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登鹳雀楼所看到的已不是王之涣眼中的景象,但是凭楼远眺带给人豁然开朗的感受,想必相差无几。
出鹳雀楼往北,不远即是蒲州故城。据史载,这里古名蒲坂,曾是尧舜之都,直到明清,一直是河东一大重要城市。如今,明代砖城墙还在,鼓楼、城门、瓮城等遗迹仍可见,不难想见蒲州城当年的繁华。蒲州故城以西,即是蒲津渡遗址。这个我国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历史长达2400余年。1989年,这里发掘出土的四尊铁牛及铁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四尊铁牛,皆头西尾东,作伏卧状,形态各异,每个重达万斤。每尊铁牛下有6根铁柱,入地丈余;四尊铁人,均作牵牛状,形神各异,分别穿着维、蒙、藏、汉四个民族的服装。另有一组七星柱,与铁牛、铁人融为一体,充当固定浮桥的地锚。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论断:“浮桥地锚中,以蒲津桥的铁牛最为著名。”
在一张名为“运城名胜”的旅游图上,鹳雀楼、蒲津故城、黄河大铁牛都被划入黄河文化旅游区。围绕黄河文化而生的国家黄河文化总部基地项目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运城的根祖文化、盐湖文化、关公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都将被纳入其中。“运城市将通过整合大黄河文化和大旅游资源,建立完善中、低端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及消费市场,使其辐射黄三角乃至中西部地区。”运城市委宣传部长于波介绍说。
3 闻喜花馍走向世界
一个个面团在灵巧的双手间翻转,渐渐显出小花、孔雀、老虎的轮廓。
60岁的张巧兰正与几个老姐妹一起坐在自家小院内,她们有的和面,有的揉搓,有的挑压,前后经历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9道工序,花费四五天时间,最终做出一批像样的花馍。
这些造型别致的花馍有一个统一的名称:“闻喜花馍”。如今已是当地知名花馍艺人的张巧兰,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制作花馍。“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办喜事、孩子过满月等,家里总是摆开长长的案板,村里的妇女全都聚集过来,一边拉家常,一边蒸花馍,热气腾腾的花馍出炉后,再染成五颜六色。”张巧兰回忆起那时的情景,“真是热闹喜庆啊!”
在闻喜县流传着“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的俗语。闻喜县县长张建元介绍,闻喜花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盛行于明清,传承至今,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乔迁花馍等完整的创作体系,具有丰厚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地方特色。2008年,闻喜花馍还以其独有的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闻喜是晋南小麦的主产区,目前共有65万亩小麦生产基地,年产量约在1.3亿—1.7亿公斤。闻喜小麦生长期长,具有旱地跟水地结合型的生产特点,面质优异,适合于北方的饮食结构,特别适合制作闻喜馍和闻喜花馍。
在闻喜县专门设立的一间花馍艺术展示厅中,记者见到了造型、功能各异的花馍。寿糕花馍,周边由9只造型优美的狮子簇拥着一朵怒放的菊花,寓意“九世共居”;蛇年主题花馍,青色的卡通造型的蛇盘旋在白色的馍上,逼真又不失可爱。张建元说,在不久前刚刚举办的首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蒸蒸日升》九层大花糕,惊艳全场,闻喜花馍也着实火了一把,“城里人看到花馍都稀罕得不得了”。如今,闻喜花馍成了当地的富民产业,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12年2月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吸引了20万人前来参观。
张建元说,随着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非遗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闻喜正致力于把闻喜花馍变成“亿元花馍、世界花馍”。目前,闻喜县共有数十个花馍合作社,并在北京、太原等地建立起了闻喜花馍的销售网络。
后记
采访的最后一天,顺着禹都大道,我来到南风广场。这个竣工于2005年的市民广场,得名于舜帝所作《南风歌》。广场中央立着一组名为“凤舞”的现代雕塑,一只凤凰尽情地舞蹈。有运城人描述,雕塑初成时,每天早晨7时左右,由于光线的反射作用,凤凰的眼部会出现一个亮点,酷似睁开眼睛眺望远方。运城古称凤凰城,运城人喜欢将凤凰作为自己城市的标志,不仅因为凤凰代表着祥瑞,更是因为它意味着新生,正如运城人对古老文化新生的期待。
午后起了风,吹散了连续几日的暑气,广场上颇有些凉爽。凤凰雕塑的周围,散步的老人、戏耍的儿童、谈恋爱的年轻男女,三三两两走过,宁静而悠闲。广场周围,“大美运城”的宣传语不时可见,透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赵树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