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12日 星期五

在赣南,保护客家文化
渐次展开(观察)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12日   第 07 版)

  时光回溯到1700年前,有一群从北方长途跋涉的脚步在这儿止住,脚步的主人从此在这里安居乐业,他们就是我国客家的先民,为躲避中原的战乱,命运之神又让他们选择了扎根赣南。

  从此,在赣南这片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客家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耕读传家,用客家人独有的文化方式,熏陶和哺育着新一代客家儿女茁壮成长。现在海内外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赣南是中华客家文化的发源地。这次由赣州外宣办组织的追寻客家文化采访,让记者大开眼界!

  客家围屋保护,令人称道

  刚到龙南县,县委宣传部长江树华就给记者讲述了关西围屋的故事。

  关西新围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客家围屋中面积最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

  记者看到,这座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古建筑正在抓紧维修保护,里面外迁的十多户村民正在撤离,新的投资规划已经制定出。

  日前,江西赣南客家围屋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加大对现存围屋的保护力度,通过开展围屋普查分级,对确定为保护对象的围屋予以公布,并建立记录档案,对号入座制定保护措施。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赣南现存的客家围屋总数有600多座,分布在赣粤交界的龙南县、安远县、定南县、全南县等地,多为方形。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世界上最璀璨的民居建筑奇葩。

  古村白鹭:瑰宝藏在深闺

  红糯米酒、擂茶、黄元米果,客家美食令人回味无穷;迎彩灯、东河戏、篝火烧瓦塔,客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青砖灰瓦、鳞次栉比、飞檐翘角,近百栋古祠堂、古民居组成的古客家建筑群蔚为壮观。

  这就是历史文化名村赣南古村白鹭,一座客家文化瑰宝,深藏在距离江西赣州市70公里外的赣县边陲。占地3万多平方米,69栋古祠堂,数十栋古民居,白鹭村是赣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古民居村落。

  白鹭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36年的南宋绍兴年间,自始祖钟舆迁居至此,经过870多年的繁衍,已经发展到拥有400多户近3000多村民的大村落,绝大多数是客家后裔。

  白鹭乡党委书记钟平向记者介绍,围绕做强白鹭古村旅游,白鹭乡正在加强古村保护,一方面筹集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一方面结合中央支持的赣南苏区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把部分村民安置到新村,缓解古村居住压力。

  保护实验区获准设立

  由江西省文化厅和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申报的“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日前获得文化部的批准设立。这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设立的第1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江西省继婺源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获批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赣州市外宣办杨主任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赣南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客家诞生地,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

  赣南的客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目前,赣州已有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石城灯彩、信丰古陂蓆狮犁狮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并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9项。与此同时,以赣南师范学院为牵头单位、以周建新教授为首席专家领衔申报的“客家文化研究”课题去年底成功获得立项。据周建新教授介绍,他们将通过文献分析、理论探讨和实地调查等方法,系统了解和全面掌握客家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直指客家文化的核心问题,促进客家学的建设和发展。

  在6月的骄阳下,静下来聆听赣南,就是在聆听一部浩瀚的史书,在历史的足音中,我们领略到赣南大地的壮丽之美,客家儿女的博大胸怀。

在赣南,保护客家文化
渐次展开(观察)
角力新战场(聚焦)
“好声音”找到原创力(流行乐)
电力快讯
资讯
责编:郑娜 邮箱:zhengnahwb@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