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02日 星期二

云南如何做大绿色蛋糕

张潇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02日   第 02 版)

  制图:王 超

  云南是集山区、民族、边疆、贫困为一体的省份,独特的生态资源是云南最突出的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近日,云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结合云南省“产业建设年”活动,邀请委员和专家分赴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就加快云南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开展调研。

  直视问题

  找准“大资源、小产业”症结

  在三七主产区砚山县,全县有11个乡镇、4523户种植三七,在地面积6万多亩,按现价可实现种植产值28.7亿元。而在浙江省安吉县,一个小小的毛竹物种,能带来每年100多亿元的产值,相当于整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产业的总产值。

  “加工生产的竹产品涵盖7个大类3000多个品种,全县大大小小有2360多家竹子生产企业,从业人员45000多人,这样的发展是我们目前想都不敢想的。”云南省林业厅厅长助理陈学群说。

  “大资源、小产业”,是目前云南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瓶颈。调研组认为,瓶颈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基础,产业基础没打牢,就急着往前跑,导致难成气候。

  对于生物产业来说,种植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产量有保障、质量有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谈发展。云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综合部主任魏里程认为,“应加强物种研究,发展科学化种植。”她建议,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首先在物种上做文章。

  软件是后续的开发和包装,卖的是产品、科技和消费。

  目前,软件上的瓶颈深刻制约着云南省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低,基本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资源整合不够,生产企业大部分处于小、散、乱状态;缺乏产学研和创新联盟,产品含金量低;没有形成品牌效益,无法拥有市场话语权。要突破这些瓶颈,云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挥优势

  开展突破瓶颈的有益探索

  走进普洱市营盘山万亩生态茶园,漫山翠绿的茶树尽收眼底,浓郁厚重的茶文化气息扑面袭来。在这里,不仅能领略万亩茶园的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还能一边品茶一边了解普洱的茶文化。

  这是普洱市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一次有益探索:把茶园种植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在推动茶产业发展、保护生态文化的同时,带动三产发展。同时,普洱市通过引进天士力、康恩贝、星巴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利用这些企业在资金、科技、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产业注入活力,打开了省内外市场。当地村民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中,得到了销路和收益上的保障。

  这样的探索极具代表性,对破除“大资源、小产业”瓶颈的制约尤为重要。

  “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调研组认为,经济并不发达的云南,资源是最大的优势,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则是其中的两张王牌。把丰富的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需要靠产业发展来实现,生物产业和旅游业将是云南绿色生态产业未来的发力点和突破点。

  云南也许不敢与沿海地区拼GDP,但“拼生态”,云南一定有信心。

  打好王牌

  绿色发展生态先行

  云南是一块净土,承受不起生态环境之痛。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云南的核心竞争优势将丧失,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生物产业也将失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云南要做的就是保护和发展好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态资源,探索“绿色生态”的发展模式。

  不久前召开的云南省“产业建设年”动员大会强调,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打造云南经济“升级版”。

  打造经济“升级版”,这就要求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必须一手抓。

  “浙江省安吉县除了每年100多亿元的毛竹产值,还是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和全国首个生态县。在多年的产业发展中,生态环境没有成为GDP的牺牲品,反而促成安吉毛竹享誉国内外。”陈学群说,“生态”也是云南最有利的标识,不论产业如何发展都不能丢弃。

  经过调研,专家们认为,云南省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正探索、开辟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路子,在研究问题、总结成绩和探索提升的基础上,云南省绿色生态产业的未来将迎来一次“大转身”,“大资源”不再只是“小产业”。

云南如何做大绿色蛋糕
三管齐下升级云南旅游产业
高原魔芋促农增收
保护山川河流志愿活动启动
“云南松露”为何卖了“白菜价”?
简讯
责编:石 畅 邮箱:cnshich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