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英国留学,你是否好奇过:英国大学每门课看似都是授课老师自定教纲,自己判卷,那学生的成绩是不是就取决于一位或几位授课老师的主观喜好?这样各自为政的教学制度不是有点“不靠谱”吗?英国大学怎么保证其教学质量呢?
明年我将接任所在学院“首席考官”一职,就让我来向你解释一下吧。记得刚来英国留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做这个职位的一定都是脾气古怪倔强的老学者,因为我觉得它是专门负责出考题刁难学生的。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原来“首席考官”是英国大学里保护学生利益及平衡教学质量的一个枢纽。
其实英国大学成绩管理严谨,一般所有计入成绩的考核内容都至少经过三道判分程序:1、任课老师判卷;2、校内非任课老师二审;3、校外专家抽样审核。这其中判卷标准是否合理一致,成绩是否成正态分布等都是被监督内容。不论是英国高校的哪一个院系,每年都要等到学年末,由首席考官主持、全体教员和校外专家参加的考试委员会会议结束之后,所有成绩和学位分级才算尘埃落定。
据说邀请校外专家参加的考试委员会会议是从19世纪兴起的。最早是北英格兰的杜伦大学为了向社会表明其教学质量和牛津剑桥是同一水平的,从而每年邀请牛津的教授来检查杜伦大学里的教学要求和判分标准。后来诸多大学效仿,邀请外校教员监督,随后这逐渐成了英国高等教育界对各校教学质量监督的最重要机制。而在这个会议上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由首席考官如“唱票”一般,将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生的升级或毕业学位等级情况公布,并对校内和校外人员提出的异议给予解答。也许你没有想到,英国大学里每一个学生的成绩每一年都是由校内外人员联合审核通过的。
我一直误以为升留级、学位等级这类问题只是个简单的分数比照,但实际上,英国大学学位管理条例复杂,学生个人学业情况及意外情况(如疾患)会不同程度地给予考虑,因此有些案例可有多种处理方案。这时候首席考官的角色则更像是学生的“辩护律师”,要在可能的几个选择中,引证学位管理条例的具体细则,使考试委员会会议能通过最有利于学生的那个方案,有时这意味着可以合理地把某学位分级下缘的学生向上晋升一级。想到学位等级可能影响学生一生,每次按照规则帮助学生“提分”自然是一件十分有满足感的事情。但反过来,没有合理理由,即便学生和上一档学位只差0.1分,或即便给予特殊权重的校外考官说情,也只能是遗憾地不予提分。
这种逐一进行的“质控”方式必然意味着每年的考试委员会会议都出奇漫长,但我很欣赏英国的这种高校管理方式,因为它公开、严谨、较真,但又有人性化的一面。和我以前想象的“刁难学生”的形象截然不同,年资同事将首席考官的职能归纳为维护两个原则:公平和善良。初听有些惊讶,细想起来却很有道理,我想其实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