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

文学新人的创作需要提升(文学新观察)

白 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6月25日   第 07 版)

  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从创作方式到作品样式,从文学态势到文坛格局,都在不断的演进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诸种变化之中,最为重要的动向,还是文学新人的纷至沓来与长足崛起。目前的文学新人群体,包含了“70后”、“80后”和“90后”。比较而言,“70年代人”更为成熟和稳定一些,创作倾向上更接近于现有的文学传统;而“80后”正在走向成熟之中,业已形成的文学素养显得比较芜杂,很多人创作上尚不够专心致志,一些人发展的路向还氤氲不明;“90后”还处于文学爱好者的习作阶段,并在习作中演练自己,初步积累经验和开始寻求路径。因此,我们的青年作者队伍,急需针对不同的情况,予以具体的扶持与引导。

  青年作家普遍重视“日常化”生活与“小人物”形象

  青年创作群体中“70后”写作,在各各不同的个性化写作追求中,表现出大致相近的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小人物的歌者,“日常化”的圣手。他们看取生活,更愿意从边缘人的视觉、日常化的层面入手,来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那些为宏大叙事所略过、所忽视的生活与情感的犄角旮旯,他们更有关注的兴味,也更有发掘的办法。因此,在人性的审视上,人情的揣摩上,他们显得更为细致入微,更加善解人意。这在魏微、戴来、盛可以等人的描写“都市闲人”的作品,在丁天、冯唐、石一枫等人书写的“都市成长”的作品,在路内、曹寇、阿乙等人的洞察“异常人性”的作品,都有十分精彩的表现。这种普遍重视“日常化”的生活与“小人物”的形象,使过去为人们所忽略的生活层面和人物类别,得到了前所少有的观照,占居了应有的地位,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应予肯定的。

  青年作家中的“80后”群体,早期的以自传、半自传的方式书写校园与青春的路数,已随着他们在人生与艺术上的双向成长,开始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伸展,向更具深度的人性世界探悉,表现出明显的成长性。让人更为欣喜的是,他们之中靠近传统文学写作的实力派,艺术上的进步尤其扎实而显著,这样一些有志有恒的青年作家,数量在增加,质量也在提升,他们以他们的长篇新作为小说领域添加了新的色彩与风采,他们更以他们的崛起的身姿为当代文坛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实力。这在近期笛安的《南音》,颜歌的《段逸兴的一家》等作品中,表现得更出色。笛安的作品,一路读来,满眼的“小”:小人物与小家族,小细节与小故事,小纠葛与小波澜,但却由小见大,见微知著,小人物正由小生活的磨砺,悄然走向了成熟。而颜歌则由貌似家族轶事的家庭故事,先触摸了家庭不同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继之又透过家庭这个流动的窗口,向人们瞭望了小城镇的日常生活:身为豆瓣厂厂长的父亲在家族、生意与朋友之间穷于应对,忙乱的公务事与混乱的私生活搅合在一起,日子像辣椒和豆瓣混成的辣酱一样,油腻麻辣,活色生香。无论是被重新提起的往事,还是在现实中发生的新事,唯唯诺诺的小人物,婆婆妈妈的小日子,都无不打上社会变异与时代变迁的印记。

  但青年作家们由此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有所忽视,对重要社会问题的明显疏离,这使得他们的文学作品在充满生活的底气的同时,又缺少一种精神上的大气与时代的豪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气象万千,群雄蜂起,与这样的时代盛世,这样的人物群英相称的文学描写,一直比较乏力,作品也并不多见,其中有多种原因,而青年作家们在这一重要方面的力所不逮和并不上心,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厚今薄古的倾向明显

  “80后”与“90后”群体中有不少的作者还表现出对于经典文化的不屑,对于传统文学的远离,与其他代际相比,他们不仅厚今薄古的倾向明显,而且崇洋尚外的劲头十足,在文化积累与艺术传承上,更重视横向的借鉴,而轻慢纵向的继承。这些偏向都使他们的知识库存与文学造诣,有着明显的倾斜。当下的一些玄幻、悬疑、穿越等类型小说,你难以在其中看到丰厚的人文内蕴,多是武力与武艺的炫技,智力与智斗的游戏,盖因这种写作本质上是出于知识基础的艺术想象,而并非立足于人间烟火的坚实大地。如果说那种远离“宏大叙事”的写作缺少一种文学的历史担当的话,那么,这种游弋于神鬼之间的文字游戏,显然缺少系连生活的人间生气。这样的两种倾向,都可作为写作中的一种选择而存在,但显然与“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的打造,相去甚远,甚至大相径庭。对于有理想又有追求的文学新人来说,这种个人追求与时代需求的不相适应,委实值得认真反思,并切实加以调整。

  因此,切实加强对于文学新人的引领工作,尤其是对于“80后”与“90后”的文学引领,已经刻不容缓,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这里的主要理由在于:第一,“80后”(包括“90后”)作为注重“自我”,张扬个性的一代,与他们之前的代际有诸多的不同与差别,而正因存在着不同,才需要走近,正因为存在差异,才需要对话,并在这种走近与对话中,彼此了解和相互改变。第二,“70后”、“80后”、“90后”们所置身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日趋纷繁复杂甚至暧昧难辨,而他们所具有的经验与能力,在应对这种复杂与暧昧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这使他们的成长,不仅不很顺遂,反而更添困惑,更具难度。因此,我们有责任以我们的方式和能力,去帮助他们,以使他们减少迷茫,增强自信。

  更多地关注青年作家的创作

  结合现实的具体情况和联系青年作家实际来看,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和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首先是加强对于校园文学的引领和对学生写手的引导。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目前中学生、大学生中爱好文学并从事写作的人数众多,在目前注册的200多万网络写手中占居10%,主要为分布于大学、高中和初中的“90后”,“00后”。现在,除过一些学校自建文学社,自己开展相关活动外,学生作者跟主流的文学组织与体制,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他们作为一种文学存在,也基本不在主流文坛的视野之内。应把校园文学尤其是中学校园文学作为整体文学的一部分,通过积极的介入与引导,使之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其次是加强对于青年作家创作的研讨,以评论的方式进行更有效的对话。目前的文学批评,依然把目光较多地集中于名家名作方面,对于文学创作的新人新作较少光顾,更缺少从宏观层面对一些倾向性问题的认真跟踪与细致剖析,从而对文学创作的发展态势作出建设性的批评。而那些在市场上广为行销的玄幻、穿越、悬疑类小说,最该有文学批评以评说的方式加以引导,但文学批评恰恰又在这一领域里严重缺席。因此,文学批评如何走出滞留于传统文学的现状,面对不断放大的文学与日益更新的文坛,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一场异常严峻的挑战。

  再次是主流的文学期刊与体制内的文学评奖,要更多地关注青年作家的创作。由文学期刊、文学评奖等构成的现有的文学体制与秩序,仍以传统的文学从业者为主,其关注的重心,主要是那些从事严肃文学创作的已经成名的作家群体,正在成长中的作家,体制之外的作家,网络领域的作家,过去一直不在视野之内。近年来由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结对子,“80后”作者加入作协等,开始有所改变,但力度仍然不大,办法依然不多,还没有真正达到在相互走近中相互了解,在相互了解中相互影响的理想状态。

  愿我们的文坛在切近自身实际,直面新的变动中,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也愿“70后”、“80后”、“90后”们在与传统文学和前辈作家的良性互动中,获取养分,得到助益,从而使当代文学在合理的代际衔接和完美的文学接力中,更为和谐而健康的发展。

文学新人的创作需要提升(文学新观察)
飘逝的河流
远空、低谷,尘世与乌托邦
文学界纪念草明百年诞辰
诗刊社子曰诗社成立
“我的一封信”散文大赛颁奖
竞相盛开
水龙吟·思春日游江南并访神交之诗友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