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6月24日 星期一

红河哈尼梯田通过大考

成中国第三十一项世界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6月24日   第 04 版)

  6月中旬的哈尼梯田。
  赵晓霞摄

  哈尼族群众在梯田中劳作的场景。
  新华社发

  6月22日,中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通过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5项。

  巨大的活态在用遗产

  “我从15岁开始种田,现在家里有4.8亩地。”今年53岁的云南省元阳县新街镇大鱼塘村村民李佑生双手抱着一个竹制的“水烟筒”说。

  李佑生和梯田的故事,云南省文物局局长熊正益有一个书面化的表述——巨大的活态在用遗产,“哈尼梯田是新型遗产,人还生活在其中,不论是梯田本身还是传统文化都在延续、传承。” 

  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介绍,世界遗产申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申报项目是否具备了“突出普遍价值(OUV)”。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Ⅲ和标准Ⅴ,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说起红河哈尼梯田的历史,当地的民众很是自豪,因为可追溯到1300年前,更令他们自豪的是,它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结构、内涵、组成要素和环境千百年来未被根本改变。“近年来云南频发大旱,哈尼梯田却几乎未受影响,正是因为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熊正益说。

  为了“临门一脚”踢得漂亮

  从正式启动,到申遗成功,哈尼梯田的申遗历程达13年。云南省副省长高峰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段申遗之路:“就像踢足球,我们从后场带着球往前冲,越过各道关口,最后是临门一脚,今天这一脚踢好了。”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申报的遗产区面积为16603公顷,包括了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连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统、民族村寨。“梯田分布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熊正益说。

  为了这“临门一脚”踢得漂亮,童明康告诉记者,当地百姓为耕耘、维护梯田付出了很多辛劳,用哈尼人的虔诚信仰和集体精神维系了梯田的良好生态、壮美景观和丰饶物产。

  当地政府也出台了梯田文化景观、山林水系、村寨民居保护管理办法等。“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程度很高,为人类提供了一处几乎是极限生存条件下顺应自然,以非凡的创造力、毅力和乐观精神成就美好生活的典范。”童明康如是评价。

  “梯田主人才能保护好梯田”

  在高峰的印象中,哈尼梯田就是3个字——“太美了”,但在被这美折服的同时,高峰也为这“贫穷的美”而感慨。

  “村寨里茅草顶的蘑菇房很美,很有特色,但对住在里面的人来说,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大。”高峰所言不虚,在元阳县牛倮普村,记者就见到了底层养猪、养牛,二层住人的蘑菇房。

  “折服”和“感慨”两种感受所折射出的正是这处“活态在用遗产”保护的难度所在。在童明康看来,1000多平方公里的在用梯田,82个村寨,既需要保护、传承,更需要改善、发展。

  “不是仅仅依靠县政府就能把梯田保护好,只有梯田的主人才能保护好梯田。”元阳县县委书记姜仁斌的观点是不少人的共识。

  但申遗成功后,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当地的老百姓是否还愿意学习种田,是否会出现旅游的过度开发等,都是横在保护梯田面前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红河哈尼梯田申遗过程中,各级政府已出台了相应保护管理条例及规划,当地政府还着手编制村寨民居修缮导则。“今后要将保护融入遗产地数万百姓的生活中,争取保护与发展的共赢。”童明康说。

红河哈尼梯田通过大考
为何长期冷热不均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闭幕
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评论
新牛津第2版面世
南水北调沿线现大型古墓群
人民币加速走出国门
今年首对双胞胎熊猫诞生
藏学研究成立期刊联谊会
责编:汪灵犀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