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6月24日 星期一

智库机构频办活动 话及政治关系安排

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氛围愈浓(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任成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6月24日   第 03 版)

  “北京会谈”两岸关系研讨会6月21日在北京落下帷幕。这是又一次两岸专家学者探讨重要政治议题的民间会议。台湾方面有数十位专家学者出席,其中不乏民进党人士,包括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在台湾,绿营内的前“行政院长”谢长廷也宣布,他所设立的基金会将于6月29日和30日在香港与大陆学术机构联合举办主题为“两岸关系发展与创新”的研讨会,主动积极地以民间交流的模式,开启两岸对话与互动。出席“北京会谈”的许信良对此评价颇高。

  

  道路越走越宽  

  谈及参与“北京会谈”的最大感受,作为主办机构之一的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谢大宁说,“大家对彼此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倾听对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我们也越来越靠近核心。尤其是参加次数比较多的专家学者,越来越能够在自己的思想里去吸收别人的意见。”  

  谢大宁发现,这次“北京会谈”,已经不用再向大家解释台湾岛内的情况,因为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解,而在过去刚开始举办类似会议的时候,大陆的朋友对台湾岛内的感受却不是那么深切。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吴东野则认为,“北京会谈”比过去几次的探讨都更深、更广。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说,从去年“台北会谈”到这次“北京会谈”,再到明年“香港会谈”,把认同议题作为主要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次探索政治安排,似乎又回到上世纪80年代探讨主题一样,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迈出第一步。期待两岸学者共同努力,让探讨两岸政治安排这个议题走下去,一步一步往前走,应该有信心走出一条光明路。 

  不乏民意基础  

  “北京会谈”是由两岸智库机构共同主办的“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系列研讨会之一。从2009年中迄今,已连续举办多次。这次“北京会谈”的主办方之一——两岸统合学会,是一个由台湾关心两岸前途人士所组成的民间政治社会团体,关注两岸认同,主张两岸应和平发展,并共同为整个中华民族创造最大的利益。

  一系列会谈虽然是民间机构主持,内容却都是围绕两岸最核心的政治问题,包括认同、互信、史观、政治定位、和平协议等重要议题,出席者均为两岸的智库与学者,富有包容性,可以说是两岸民间政治性议题对话中极具代表性的渠道。 

  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政治对话热络的背后,不乏岛内的民意基础。台湾竞争力论坛5月9日的民调结果显示,57.5%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89.3%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45%支持两岸签署和平协议。

  蓝绿皆受启迪  

  参加“北京会谈”的许信良首度提出两岸比照欧盟模式共组“中国议会”的构想,表示相关两岸的任何议题,未来都可以在这个架构下讨论,也确保台湾在“一中框架”下的空间。这种表态,对于在两岸政治对话中乏善可陈的民进党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

  许信良说,谢长廷到香港去跟中国大陆交流,是民共的一种对话形式,是民进党与大陆交流的一种突破,对于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过去民进党一直没有办法跟中国大陆进行正式交往,是没有解决大陆所认定的障碍,即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一直不承认 “一中”前提。谢长廷此次率团到香港去与大陆方面交流,表明谢基本上解决了民共之间交流的障碍。关键就看绿营内部是否认可了。

  对正在台上的蓝营来说,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吴东野认为,两岸目前或无政治谈判的环境与条件,但应该要有创造谈判环境与条件的意愿和努力,专家学者尽心尽力,只是为两岸铺设政治对话的路径;两岸能否和平发展,中国梦与台湾梦是否皆能实现,并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往往就在执政者一念之间。 

斯诺登已循合法
途径自行离港
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氛围愈浓(记者观察)
两岸黄埔人重访汶川
两岸医学美容委员会成立
毕业啦
“一中”共识
两岸新机
“军营开放日”受热捧
台湾义务教育为什么要“排富”?(台湾在线)
“澳门情缘”作品展揭幕
责编:任成琦 邮箱:gtbhwb@people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