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天5架次,到1天11架次,航班“诈弹”新闻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亲历了“诈弹”的虚惊,以至有人感叹,已经很难用“前所未有”这一词汇来形容近期航班“诈弹”的频密程度了,足见“诈弹”对公众心理的打击。
不要小看打“诈弹”电话这些“小把戏”,虽然是虚假的威胁信息,带来的代价却是实打实的。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但凡飞机因为“诈弹”返航,公安机关、航空公司和机场为保障航班安全进行的应急处置,会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机场因为飞机返航、备降、二次安检,也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时还会引起次生危害。
此外,“诈弹”还给公众带来了心理上的威胁和伤害。近年来,中国民航事业发展迅速,乘坐飞机成为越来越多民众出行的选择之一,但是,坐飞机天然地会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制约,旅客坐飞机本来图的就是个安全快捷,如果因为打雷下雨等原因延误班机就已经够闹心的了,再因为突如其来的“诈弹”逼停飞机,无端受一番“折腾”,更是让人猝不及防。诚然,目前发生的都还只是“诈弹”,可“诈弹”多了,长此以往,难免会伤害到公众心理,使得出行旅客担惊受怕。如果加上此举导致公众对航空运输安全可能产生的不信任,造成的潜在损失更大。
从抓获这些打“诈弹”电话的犯罪嫌疑人来看,他们大多是想搞恶作剧、泄私愤或是发泄对社会的不满,由于打个电话就能导致飞机纷纷返航、媒体大量播报的后果,所以才做出这些违法行为。他们不了解,恐吓航班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错误地把对个人经历不顺的怨愤或一些恶作剧的念头,寄希望于通过对社会正常秩序的扰乱来得到满足。诚然,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利益调整期、矛盾突显期,部分人经历不顺、心理失衡可以理解,但如果每一个人对生活一有不满,就乱打电话威胁航班安全,相比航空公司的损失、乘客的延误、飞行秩序的混乱等严重后果,这样的行为既违背了社会公德,更是对法律尊严的挑战,当然会遭到公众的唾弃和法律的严惩。
所幸的是,即使一次两次三次都是“诈弹”,我们的航空公司都没有掉以轻心,仍然认真对待。我们还是要坚持,不能让炸弹威胁事件变成“狼来了”,一旦航班接到威胁电话,还是要按“宁可信其有”的原则进行处理。
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对此类行为的处罚,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的违法成本,用法律让其不敢轻易承受自酿的苦果。目前,最高检已发出通知,要依法从重从快严打“航班诈弹”,公安部也发出了通知,要求对于此类案件要严格按照刑事案件立案侦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违法行为的遏制既要靠社会公德的约束,更要靠法律精准有力的惩治,只有这样,才能使个别人不敢想也不敢扔“诈弹”。
5月28日
云南省公安厅民用机场公安局接到一男子电话报称,执行由昆明飞往北京的MU5705航班上有定时炸弹。6小时后嫌疑人被控制,经证实为谎报信息。
5月18日
一名自称是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男子用手机拨打国航客服电话,称兰州至乌鲁木齐的航班上有炸弹,请速查处。后警方抓获“无聊”高职生张某,证实为虚假报警信息。
5月17日
一男子相继给北京、重庆等地110报警服务台打电话,谎称北京至上海,重庆至上海,广州至上海等客机上有炸弹。经查证均为虚假恐怖信息。43岁的江苏盐城籍犯罪嫌疑人季某在作案后不到两小时被当地警方抓获。
5月15日
深航、东航、吉祥航空共5个航班遭遇电话威胁。经查证均为虚假恐怖信息。5月16日凌晨3时15分,专案组在东莞市常平镇东元路一出租屋内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
2月20日
为了挽留负气离开的女友,“80后”的陈某两次打匿名电话,谎称飞机上有危险品,迫使合肥飞深圳ZH9786次航班中途备降南昌。
2月8日
山东航空公司SC1170航班从广州飞往济南途中接到匿名电话报告,声称飞机上有旅客携带危险物品,后被证实为虚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