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台北6月8日电 (记者李寒芳、裴闯)高考后,大陆各省作文题悉数曝光,新华社驻台记者邀请台湾资深语文老师和大学生加入点评。北京卷的《爱迪生》、广东卷的《捐助》获得一致好评。
台湾资深语文教育专家林圣杰说,北京卷“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题目是一个很有趣、充满科幻意味的假设性证明。“这个命题穿越时空想象,让我不禁想起苏轼在《永遇乐》词中末尾所感叹的‘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他说,手机可以打破空间距离,却不能打破时间距离。这个题目却探讨过去人回到现在时空,这会否是未来科技实现的方向?
广东卷“以捐助为题作文”命题在慈善事业发达的台湾也颇受关注。林圣杰说,这契合当下社会对慈善讨论的热点。台湾慈善团体主张捐助要有“无所求”的精神,捐助者和被捐助者没有“高低上下,施舍和被施舍”之分。大陆的慈善事业起步不久,对于慈善精神和施受双方关系的讨论,是非常有趣的选题。
台湾慈济中学高三语文老师卓锦钰说,“捐助”一题,让他想起《孟子》里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台湾推崇“慈悲也要有智慧”,这个命题见微知著,非常耐人寻味。
受访的台湾师生认为,江西卷的“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四川卷的“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很难写。前者是因为台湾不流行“奥数”,许多人甚至问:“那是什么?”
卓锦钰表示,“平衡的生活”是一个关乎中国人“中庸理念”的“大哉问”,以学生的经历很难写深刻。同样让台湾同学可能不知所云的是天津卷“以‘___而知之’为题,写一篇文章”,没有和现代生活的材料结合起来,题目留的空间太大,反而会变成很难入手。
福建虽然与台湾一水之隔,但根据顾城诗题材改编的作文命题却也不受台湾学生青睐。台湾戏曲学院学生吕罗苓说:“太难了,不够生活化,不容易切入。”
不过,这题目却获得了曾是作家的台湾文化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龙应台欣赏。“这个命题不错啊,”她在受访时说,“这首诗反映了顾城当时创作的心境。我们都希望得到更大的自由空间,但又好像变成了一个分子飘在空中,希望扎根土地。就好像学生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可一旦挣脱了束缚又会觉得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