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6月07日 星期五

群体的两面性

——我读《乌黑之众》

赵柒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6月07日   第 11 版)

  信息时代,“人多力量大”不仅在网络上充分显示,还疯狂地向现实生活蔓延。许多“争吵事件”,最后占上风的往往不是“理”,而是粉丝人数;许多“闹剧”(比如抢购板蓝根、食盐、微博约架等)粉墨登场,不是凭事实真伪,而是大家都这么做……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的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年)在20世纪创作的《乌黑之众》中认为,构成群体的人必须具备两个特点:首先是个性消失,其次大家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这与当下网络上的“群”和生活中 的“圈”非常相似。一些偶然出现在同一个场合或大街上往来穿梭的人,称不上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在群体心理中,由于原本突出的才智被削弱了,表现出差别的异质化被同质化吞没了,最终,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和智慧。故群体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无法完成对智力要求较高的工作。但假如把不计名利、绝对服从、勇于献身等真实或虚假的理想称为美德,那群体必定是最具备这种美德的人。

  因此,勒庞提醒大家注意6点:在涉及智慧方面,绝不能依赖群体;群体比个人确实更有力量,但表现极不稳定的,所以要注意发挥群体中每个人的智力和能力;群体行动是受感情激起并主导,其强弱程度,直接决定着群体的行为能力;群体表现得比个体好或差,完全取决于周边的环境;群体能做出什么,取决于影响群体的暗示具有何种性质;群体更多的表现是一个英雄主义的群体,但也是引发冲突、构成骚乱的“祸胎”。

  为什么许多智商高、情商好的人在群体中也沦落为野蛮的玩偶?勒庞认为:由于群体是无名氏,而无名氏不需要为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独处时,我们知道是非善恶,也知道趋利避害。一旦进入群体特别是受到某种暗示后,理性思考就无影无踪了,甚至喜欢干一些事后非常懊悔之事。

用“大数据”的眼光看世界看未来(书林听风)
雪鸿泥爪春光里
让知识的阳光照亮每一个人
《明世宗传》:学术严谨的好故事
用生态思想
阐释社会经济
群体的两面性
慢一点,让灵魂跟上来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