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一则寓言小故事:有一个犹太人开了一家加油站,他赚钱了,第二个犹太人就在加油站旁边开了一家餐馆,第三个犹太人就在其旁边开了一个超市,他们都赚钱了;有一个中国人开了一家加油站,他赚钱了,第二个中国人就在他旁边开了另一个加油站,第三个中国人又在他旁边开了一个加油站,后来,他们都没生意做了。
故事的情景,有点像中国的团购网站。
盛极一时 人人跟风
59元可以享受原价298元的牛排套餐,29元可以换购原价80元的电影票,甚至还能0元抽iPad,这就是团购网站能带给人的“便宜”。
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表现形式,团购网站起源于2008年美国Groupon公司,最初的商业模式是网站每天推出一款团购服务,用折扣来吸引消费者,用户购买后在线付款,网站与商家按一定比例进行收入分成。正是因为Groupon的崛起,才让国内更多的投资者发觉到团购行业的魅力。
2010年初,Groupon的这种商业模式传入中国。“每天一团”的形式很快被网友所接受,以美团网为首的最早涉足此领域的几个团购网站很快成长起来。同年9月,拉手网紧接着又开创了“一天多团”的模式,在同一天的主页面中向用户推出多款团购活动,团购商品和服务很快遍及日常生活中吃、穿、用、行等多个方面。网友用户也从最开始的半信半疑,转为大力追捧。一时之间,中国的团购业无论是从网站数量,还是单天推出的团购商品数量,都成几何倍地增长。
不到一年时间里,超过5000家团购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风投资本都瞄准了团购网站这个看似潜力无穷的市场,尤其是针对“北上广”等大型城市的团购争夺,激烈异常。消费者对于团购所带来的超低折扣也是津津乐道,大有“不团购,无消费”的势头。
恶性竞争 残酷淘汰
随着“团购”概念愈炒愈热,“中国式团购”似乎慢慢变了味。团购网站竞争激烈,进入了“低价复低价”的怪圈。广告大战、高薪挖角、倒贴商家赔本赚吆喝等等,种种疯狂的背后是在快速培育了中国的团购市场的同时,也让团购行业很快跌入了漫长的“寒冬”。很多网站或一夜之间从行业中消失,或艰难面临倒闭和破产,或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据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团购网站累计诞生总数高达6177家,不过累计关闭3482家,死亡率已达56%,尚运营中2695家。而截至2月底,真正还在维持运营(减除虽能访问但团购活动已经7天以上不再更新)的团购网站数量只有943家。倒闭、合并,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团购网站中发生。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一些排名靠前的团购网站不惜用“烧钱”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据《北京商报》报道,在团购烧钱最为疯狂的半年里,拉手网半年净亏损近4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秒钟就要烧掉25张百元大钞。而据人人网财报显示,其旗下团购网站糯米网在2012年的净亏损也达到2730万美元,约合1.7亿元人民币。
除了竞争激烈外,团购网站的诚信问题也是迫使行业自身“门户清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据315消费电子投诉网数据显示,涉及团购诈骗类的投诉已占投诉总量的42.56%,很多消费者由于不了解商家的信誉、产品的质量、服务的优良性等问题,团购之后大失所望。而这些团购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只能由团购网站来“买单”。
行业整合 转型求变
虽然行业内杀得一片血光,但并不影响整个团购业的向上趋势,毕竟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需要这样一个渠道去打通线上与线下的交易。据国内团购导航网站团800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4月份团购网站购买人次达到4509.8万人,环比上月增长8.8%;在售团单数量仍然保持在30万以上,达到34.8万个,环比微涨1.4%;当月成交额以23.9亿元再次创下新高,较上月增长1.9%,而2011年这一数字仅为6.5亿元,这意味着两年间团购体量增长近4倍。
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比喻的那样,团购行业一定会是持久战,而且战局开始从“混战”变为“华山论剑”。存活下来的团购网站开始不断加强自身服务体系,使之更加专业化、细分化、地域化、个性化,突出网站自身优势。而那些排名靠前的团购网站领头者,也开始纷纷转型求变,主动谋求新的出路。
人气较高的拉手网和窝窝团开始转型商城模式,从以产品团购为主转为建立商户平台,希望在本地生活服务电子商务上寻求突破。而美团网、糯米网则开始高调启动人数庞大的招聘计划,除了重启去年关闭的二三线城市分支机构外,还把触角伸到了国内四线城市。
据分析师预测,“中国式团购”接下来将会呈现新的趋势,一是粗放式扩张时代即将结束,精细化运营将成主流。二是团购市场从两年前的资本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重视用户体验,将团购服务品质放在首位的团购企业正表现出后来者居上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