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创业并不只是“勾肩搭背”那么简单,背后还有更多的“规则”
……
电影《中国合伙人》最近大热,影片中3个主人公创业中途分道扬镳的情节及“千万别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的台词也引发热议。中国社会是一个“情理合一”的社会,在创业中,情感与规则的博弈也正是“中国式合伙”的独特之处。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保证合伙创业顺利进行的关键。
海归寻求“中国合伙人”
现实生活中,海外学子回国寻找合伙人共同创业的现象十分常见。“我刚回国的时候和朋友们合伙开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这让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了中国的商业环境,为我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已经拥有自己网站的刘海鹏(化名)如此说。
合伙创业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还能降低风险。所以,合伙创业成为海归初次创业没有太多资金或缺乏经验时的通常选择。
刘海鹏介绍:“在我们的整个团队中,每个人各司其职,发挥自身特长。比如我是学系统工程的,我就负责技术,其他伙伴中有学经管的,就负责管理方案的制定。就像电影中海归孟晓骏专门负责‘新梦想’学生签证的申请工作,王阳则输出美国思维,成东青用演讲激励想要出国的学生一样。”
“合伙”背后的“拆伙”危机
海归张睿(化名)学金融出身,比较关注商业概念,看完电影后,他表示很认同电影里“千万不要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的观点。在他看来,海归在创业时,遵从这一原则可以少走弯路,也免去朋友因为利益关系而反目成仇的可能。
现实中,从“合伙”到“拆伙”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利益分配的问题,还有创业理念、价值观、人生观等各种因素的交织。
“也许创业初期我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基本没有什么分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就逐渐凸显了。我的创业梦想是设计出能够在某一方面改变人们生活的产品,而我的伙伴的梦想并不在此,所以我们渐行渐远。”刘海鹏对笔者解释他们的管理咨询公司拆伙的原因。
陈可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人其实是很难合伙的,朋友之间更难合伙,因为我们是理性跟感性分不清楚的。”他表示这不全是因为财富,还有尊严、面子、贡献等多种原因,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对方认可。
如何维系稳定的合伙关系
海归尹建国(化名)已回国创业15年,这部电影让他想起了当年他和同伴创业时候的情景。谈到创业经验,他认为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回国创业应当结合中国的国情,融入当地,同时也要掌握团队合作的技巧。
“80后”海归贺宇的事业初上轨道。跟电影相似,他的公司也是“海归加土鳖”的朋友合伙创业模式。贺宇对这种老友搭伙创业的方式比较肯定:“我们的合作关系一直很融洽,因为对彼此有认同感,不少理念也很一致。即使有分歧,老朋友沟通起来也很容易。”他也承认,二人的性格差异在工作中会有互补,“我的想法和创意多,但有时只停留在脑中,我的合作伙伴则有勇气将其付诸实践。”他表示这部电影让他看到了创业的艰辛,也增强了他和伙伴相互扶持共创未来的信心。
留美回国的傅楚凌是一家文化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在她看来,合伙创业时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尤其是领导者,应当是谦虚宽容的服务者,懂得知人善任,能给每个合作伙伴足够的施展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只有虚怀若谷的领导者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并让人才为己所用,心中无格局的人只能留住奴才。”傅楚凌说。在谈到如何维持稳定而平衡的合作关系时,她表示,感情是维系合作默契和统一发展方向的有力保障,但最重要的还是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理念、目标及价值观。同时,健康的沟通应该是客观又结合感情的,对人要充分理解包容,对事则要严谨客观,避免感情用事。尽管一再强调情感沟通,傅楚凌也认为制度同样必不可少,“一个好的制度应当既能维系感情又能维护利益”。
专家也提醒初次合伙创业的海归,为避免日后出现权责不清、利益纠纷等后果,应在合作初期建立相对完善的合作规则,如签订商业保密协议、保持财务透明等,“亲兄弟也要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