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5月30日 星期四

东四清真寺:闹市中的安宁之地(走进寺观教堂②)

严 冰 李 一 何曦悦 张 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30日   第 05 版)

  望月楼

  认真祈祷的米拉吉

  制图:潘旭涛

  春末夏初的北京,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在梁间呢喃。澳大利亚小伙米拉吉是位穆斯林,刚到北京3天。周五是伊斯兰教的聚礼日,他要去最近的一家清真寺做礼拜。通过网络搜索他找到了东四清真寺,4月18日午饭过后,便动身前往。下午1时,在一片闹市中,他找到了这安静的一隅。

  脱掉鞋子,摘下书包,米拉吉走入大殿。这天来参加礼拜的大概有百余人,按照伊斯兰教传统,男女分开。他跪坐在许多头戴白帽的中国穆斯林中间。此时,“邦克”(用阿拉伯文诵念宣礼词)声响起,召唤穆斯林速来礼拜。阿訇走上讲演台,开始讲“卧尔兹”,即宣教。中文还不太熟练的米吉拉低着头,仔细地聆听着。最后,米拉吉和其他穆斯林一起起身,向着麦加的方向,端立,举手,诵经,鞠躬,叩首,跪坐。

  礼拜结束后,我们在大殿门口见到了米拉吉。穿着橘红色运动衣的他,黝黑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他对我们说:“来中国之前,其实我也有一些顾虑,有做礼拜的地方吗?能吃到清真食品吗?到了中国我才发现,无论是吃、住、生活,还是宗教活动都非常方便。中国穆斯林仍然保持了最初的信仰。”

  建筑与历史:走进东四清真寺

  其实,我们不过比米吉拉早半小时到达这里,参观了这座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古寺。东四清真寺建于明代1447年,仅比故宫晚20多年。该寺历史悠久,造型古朴。全寺建筑分三进院落,面积约1万平方米。迈进大门,干净的院落几乎一尘不染。一位寺工正在清扫庭院,他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前院的北侧是礼拜前小净(即冲洗身体部分肢体)的地方,对面是寺里4位阿訇休息的场所。

  一位年轻的杨阿訇从屋里走出来,带我们参观了整所寺庙,并耐心地向我们讲解。“前面这个建筑叫望月楼,是我们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望月楼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中西合璧:亭阁式的建筑顶端,饰以颇具伊斯兰特色的圆形宝顶。每年伊历九月进入斋月时,阿訇乡老都会登楼望月以定斋月始末,故名望月楼。

  穿过望月楼,又是一片开阔的院落。庭院中遍栽各种花木,两棵高大粗壮的银杏树是寺里的陈广元大阿訇刚到这里时亲手栽下的,如今都已亭亭如盖。“虽然这两株银杏只有60年,但是许多人都以为是几百年的古树呢!”杨阿訇笑着说,“树的旁边曾经还有一方花池。”整个庭院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反映出中国穆斯林不避世厌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

  沿路直走便是礼拜大殿,坐西朝东,可容500人同时礼拜。殿内可见20根大彩柱,柱面彩绘赤金荷花,中央3根横梁上绘有彩底金字阿拉伯文《古兰经》节文。寺宇建筑既具有明代建筑特点,又兼有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这座大殿可是原装的,明代建寺时就有,当年多亏了周总理。”杨阿訇告诉我们,“文革”时期,由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东四清真寺是当时北京唯一开放的清真寺,只供前来礼拜的外国穆斯林通行,所以整个建筑受到的破坏和冲击也较小。改革开放后,东四清真寺更成为对外的窗口,许多重要的外事活动都在这里举办,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利比亚前最高领导人卡扎菲等都曾到访。

  出大殿向南,穿过一扇朱红色小门,便能看到清真寺的厨房和图书馆了。厨房不大,虽然布置简单,但是干净有序。“就是做几道简单的家常菜。”看到我们进来,正在炒菜的女寺工有些不好意思。红的萝卜,白的豆腐在一起翻炒,饭香四溢。“我们不吃血液、猪肉以及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的肉。”杨阿訇对我们说。

  走出厨房,不远处灰墙红顶的建筑就是图书馆了。“东四清真寺的图书馆成立于1936年,眼前这所是后来新建的。”据杨阿訇介绍,馆内原来存有各种版本的《古兰经》,最为珍贵的是一本元代手抄本,文字精美,保存完好,还有时任埃及国王福德一世赠送的图书,因此这座图书馆便以埃及国王的名字命名为“福德图书馆”。此外,陈广元大阿訇手书、并由穆斯林石刻家雕刻的《古兰经》先前也藏于此地,这历时4年完成的杰作堪称东四清真寺的镇寺之宝。遗憾的是,图书馆还在修缮当中,我们没能亲眼看到这些珍贵资料。

  仪式与信徒:中国穆斯林的宗教活动

  “作为一名合格的穆斯林,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得起自己头顶的白帽。”这边我们正在观赏院内的银杏树,那边的大殿内,传来了刘克杰阿訇声如洪钟的宣讲,将伊斯兰教教义娓娓道来。“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穆斯林,不仅要口舌承认、内心诚信,还要力行善功,三者缺一不可。”

  大殿中,一位跪坐在讲演台附近的老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刘阿訇讲道的过程中,他一直全神贯注,听得格外认真。他的名字叫洪玉荣,住在北京东单栖凤楼胡同,离东四清真寺非常近,是一位普通的穆斯林市民。年过七旬的他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我特别喜欢听刘阿訇讲‘卧尔兹’,每次都坐在前面。”他告诉我们,退休后,他不仅在周五,平时也经常来东四清真寺做礼拜。“来到这里,抛却平日生活中的一切琐碎杂事,做礼拜也是净化心灵的过程。”

  “念,礼,斋,课,朝”是穆斯林的5项基本功课,即念诵真言、做礼拜、进行斋戒、慷慨施舍、赴麦加朝觐。“五功”亦称“五大天命”,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支柱。谈起去麦加朝觐,洪玉荣老人有些遗憾地说,“之前忙于工作,退休后身体情况又不允许,我还没有完成这项功课。但是圣训讲,‘主麻是穷人的朝觐’,所以我每周五的主麻都会来。”  

  除了礼拜等活动,许多穆斯林青年还会选择到东四清真寺来举办婚礼。虽然我们没有在东四清真寺亲眼见证这幸福而神圣的时刻,但是新婚燕尔的马志成和索菲亚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在清真寺举办婚礼的经历。

  婚礼那日,春意盎然。大殿中,香案袅袅,神圣庄严。马志成向我们细细描述,那天,阿訇立于中央讲演台前,已经在民政部门登记并领取了结婚证的新郎新娘身着盛装,与阿訇相对而站。两侧坐着的,是证婚人和新人的父母。

  “从此你二人要互尽丈夫、妻子的种种责任,无论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病患,都要不离不弃;还要奉公守法,孝敬父母,勤俭持家。”阿訇的谆谆嘱咐,两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证婚人和诸多亲朋的见证下,阿訇手持毛笔,在红纸上写下“依札布”,也就是“结婚经文书”。新人及其父母的姓名、证婚人的姓名、聘礼数量等,一项项排列整齐。马志成欣喜地对我们说,“由此,我们的婚姻便得到了确认。对我们来说,能在清真寺举办婚礼是一件十分隆重而神圣的事情。”

  教义与国家:伊斯兰教是热爱和平的宗教

  “祈祷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为实现和平而努力奋斗才是关键。在一些恐怖袭击中,许多穆斯林可能恰在祈祷和平时丧生。所以说祈祷和平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维护和平。伊斯兰教是热爱和平的宗教。”刘克杰阿訇对我们说。

  刘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健谈且睿智。我们见到他时,他刚刚做完主麻的礼拜,这天的“卧尔兹”也是他主讲的,主题是和平。“卧尔兹”是阿拉伯语,即“讲道”、“劝导”,是伊斯兰教宣教的重要形式,往往在聚礼日、伊斯兰教节日等场合由阿訇在清真寺内专讲。刘阿訇对笔者说,“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等内容,已被融入到‘卧尔兹’的宣讲中。我们会结合当前形势,讲一些团结的、和谐的、发展的、进步的新‘卧尔兹’。”

  伊斯兰教爱好和平。世界穆斯林的问候语“色俩目”,就取“和平、安宁”之意。而爱国更是所有穆斯林崇尚和平的具体体现。伊斯兰教圣训言,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像鸟儿眷恋巢穴一样眷恋自己的国家。在刘阿訇看来,一个好的穆斯林,首先是一个好公民。在今天,爱国,为社会公众服务是成为一名好公民的前提,也是对每一位穆斯林的要求。

  当今,国际伊斯兰教形势比较复杂,宗教极端主义流行,人们对穆斯林、对伊斯兰教有一些误解,主张团结、和平的伊斯兰教被少数人歪曲成主张暴力、仇恨的宗教。“实际上,与其他教派相比,伊斯兰教宣传爱国爱教更加理直气壮。”刘阿訇坚定地说。

  此外,穆斯林的爱国不仅体现在教义上和宣讲中,更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每当国家遇到自然灾害时,东四清真寺常常会利用聚礼的时间组织慈善捐助。“左手做的事,不应该让右手知道”,默默奉献是他们的原则。“虽然我们捐献的财物有限,但每一个穆斯林一定会尽自己所能,与国家共渡难关。”刘阿訇表示。

  在中国,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之间团结合作、和谐共处,多元信仰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许多外国人好奇,在中国,五大宗教怎么好得跟一家子似的?”刘阿訇回忆起与其他宗教间的一段段往事。有一次,东四清真寺的食堂遇到一些困难,佛教通教寺的师父听说后,第二天就给清真寺送来500斤大米。重大节日时,各宗教之间也会互相祝贺。“不管信仰什么,我们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这就是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合作的基础。五大宗教在一起,不谈信仰,谈友情,谈如何做善事。”刘阿訇笑着说。

  傍晚,米拉吉、洪玉荣以及其他穆斯林在做完礼拜后,相继离开了清真寺,我们也挥手告别了刘阿訇,他笑着对我们说:“下次再来,请你们喝茶!”

  第二天拂晓,当晨礼开始,东四清真寺又将开启新的一天。在纷繁喧扰的城市中,东四清真寺的这份安静、祥和显得弥足珍贵。在当今世界复杂的伊斯兰教形势下,中国稳定、开放的社会环境,和谐、多元的宗教信仰,更为中国伊斯兰教探求教义真谛谋得一片安宁的净土。

  (本版图片为张瑶拍摄)

东四清真寺:闹市中的安宁之地(走进寺观教堂②)
他以虔诚筑起中国梦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