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平台发挥大作用
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组成员,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植保专家谌爱东、杨勤忠、张付斗等人很忙。一年之中多次往返于云南与越南、泰国、缅甸等GMS国家之间,头顶炎炎烈日在田间地头取样调查,几趟下来,人晒黑了,也瘦了。
“境外实地联合考察和交流,让云南省植保专家初步掌握了云南及周边国家农作物重要病、虫、草害的本底和发生状况;在外来有害生物,特别是对一些传入风险性大,危害严重的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预测预报、风险分析以及防控关键技术等方面,与周边国家相关科研机构加强了合作研究。”一年多来,农业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的跨境防控步伐走得如此顺畅,更多得益于东南亚农业重大生物跨境预警与防控平台——“大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组”的建立。2011年9月,云南省农科院牵头,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国家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组。合作各方约定,联合对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开展水稻、花卉、蔬菜和果树等作物的有害生物进行实地调查与学术交流。通过开展人才培养、信息情报交流以及科技合作,切实加强区域性有害生物的监督能力、预警能力与管理能力,建立共同行动、合作应对的防控机制,有效控制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的跨境传播与危害。
外来生物入侵趋重
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细数云南农业外来有害生物,林林总总约有300余种,这让植保专家深感忧虑,也让防控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这些农业有害生物从何而来?植保专家给出了答案:它们或来自国外,或是从外省传入。如紫茎泽兰从中越、中缅边境传入;稻飞虱由境外东南亚国家随气流迁飞入云南,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是云南稻区稻飞虱早春主要虫源地。
“近年来云南农业外来生物入侵呈现出途径多、频率高、风险大等特点,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植保专家谌爱东分析,云南是我国外来重大植物疫情源的重点区域,农业外来有害生物多发频发有其深刻原因。
云南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8个州市25个边境县与越南、老挝、缅甸3个国家的6个邦32个县(市、镇)接壤,且云南与周边国家有着类似的气候与生态地理特征。随着对外交流合作增多,经贸活动日益频繁,来自周边国家的外来农业有害生物入侵云南的可能性加大。同时,由于云南气候类型多样,涵盖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气候区域,能满足相当多的外来物种的入侵、定植及种群建立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更为外来物种提供了取食、繁衍等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所以外来物种能在本地区迅速占据生态位,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加强技术合作是关键
多年来,在云南省财政厅、科技厅、农业厅等支持下,云南省农业植保、环保部门加大了暴发性外来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和预警。如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通过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平台”和云南省重点项目“紫茎泽兰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项目,取得了物理、化学以及生物防治技术上的突破,为云南省防控重大入侵物种提供了科技支撑与服务。
然而,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地区重大植物疫情综合防控技术薄弱,跨境有害生物危害日益严重的严峻现实不容忽视。云南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决定了要实现对农业外来生物有效防控,需要区域性通力合作。
去年6月,在邀请GMS国家境外专家到云南开展学术交流的同时,云南省植保专家与来自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4个国家的5名科技人员在云南开展技术培训与合作研究。联合研究的足迹,留在了玉溪、楚雄、大理和保山等地;同年10月,“中国—东盟外来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研讨会”在泰国成功举办,与会各方互通信息,共同探讨东南亚重大农业外来生物的预警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