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5月16日 星期四

刘王庙 水上庙会莲泗荡(走进寺观教堂①)

本报记者 尹晓宇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16日   第 05 版)

  莲泗荡外景

  舞龙表演

  庙会上的集市

  赶会的香客

  在船上唱赞神歌

  庙会上的祭祀

  广场上的表演

  船上的晚餐

  乐器班子

  扎肉提香(资料图片)

  休息的人们

  热闹的广场

  开栏的话

  中国不仅是多民族国家、而且也是多宗教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并存的局面。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和睦相处,共行善举,一起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共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约14万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6万人,宗教团体5500多个。宗教在中国,仍然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此外,拥有悠久历史、在特定地区曾广泛流传和发展的民间信仰,在中国政府充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良好环境下,正日渐活跃于乡间坊里,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些甚至入选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比如妈祖信俗。

  为帮助读者全面、系统、透彻地了解中国的宗教活动场所,去年,本报开辟了“探访宗教之旅”专版,对灵光寺等中国五大宗教的一些代表性场所,进行了系列独家深入采访,展示寺观教堂异彩纷呈的风貌和中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现状。

  从今日起,本报新开辟“走进寺观教堂”专版,继续向读者介绍中国五大宗教的一些代表性场所以及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的发展情况,以各大宗教过去和现在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活动为线索,反映各宗教的变迁和普通信教群众日常宗教生活的真实面貌,以飨读者。

  

  每年清明前后,太湖流域的船会奔向王江泾,浙江省嘉兴市的一个镇子,现在的王江泾支柱产业是纺织业,在全国都是颇有名气,不像是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还是络绎不绝的渔船。

  2013年的清明节,王江泾照例地热闹,因为太湖流域里纷至沓来的渔船,因为刘王庙的庙会。

  在王江泾经常能看到刘王庙庙会的宣传展示,有画在墙上的,有做成广告背板的,只是不用刘王庙庙会,而是用“江南网船会”的字样,“网船会”于2011年5月份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船,是以前江浙一带最常见的打渔船,形似柳叶,艏艉不足尺宽,向上微微翘起,每艘船有两把浆,用手划或脚蹬,这种船多是夫妻船。三百多年前的明朝开始,江浙沪的渔民便摇着橹到王江泾的莲泗荡水域祭拜刘王,祈求一年的好生活。

  那时刘王庙

  昔日刘王庙庙会的盛况,典籍中有些记述。

  《苏州府志》记载,刘猛将军庙始建于南宋景定年间(即公元1260年-公元1264年),祭祀驱蝗有功的刘姓将军。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刘猛将军列入祀典,为一年两祭,正月十三为诞祭,冬至后第三日为祭;而民间则以正月二十日为开印日,八月十四日为其诞辰日。

  清朝开始,莲泗荡东北侧的刘猛将军庙开始名声雀起。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列入祀典,同治皇帝赠赐“普佑上天王”匾额。

  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点石斋画报》载图《网船会》并附文:“嘉兴北乡连泗荡,普佑上天王刘猛将庙,为网船帮香火主亦,犹泛海者之崇奉天后也,浮家泛宅之流,平日烧香许愿来往如梭,以故该庙香烟独盛,八月十三日为刘王诞期,远近赴会者扁舟巨舰,不下四五千艘,自王江泾长虹桥至庙前十余里内排泊如鳞,是日奉神登舟挨荡巡行,午后回宫。俗名为网船会云。”

  清宣统三年(1911年)刻印的《闻川志稿》也有描述:一逢开印日与诞辰日,江浙渔船咸集荡中,以数万计,演曲献牲,岁以为例。至二三月之交,船之集尤多,谓之网船会。

  民国三十六年刘王庙庙会盛况文字记载:“十八万三千之多的猪头献上神座”,“高高竖着桅杆的大船约有八百余艘,轮船二十四艘,其他汉口船三艘,青岛和香港来的船各一艘,其余小网船和民船更不知凡几。”

  民国三十七年《嘉善民权报》也记载有刘王庙会 “五十万人虔诚顶礼”,敬献给刘王的纱帽“价值黄金六两”。

  而关于刘猛将是谁,其实说法并不一致,景区也曾经派出队伍到各地寻访,现在的说法是一位名叫刘承忠的将领。传说元末,江浙一带蝗虫成灾,当时在江淮任指挥的刘承忠看到招贤榜便揭了榜奔赴嘉兴,领兵和当地民众一起扑灭蝗虫,虽然蝗虫灭绝了,但是田地也荒了,百姓没有吃的东西,他又带领大家到湖里捕鱼捉虾,由于天气突然刮起大风下着大雨,人仰船翻,他不会游泳,溺死在莲泗荡里。老百姓为感念他的恩德就塑了雕像,而刘王的传说也开始相传。期间,有清咸丰年间的一段传闻,说嘉兴一带某富户为躲避战乱,路经刘王庙,其中有许、李等八户人家进庙许愿:如躲过战乱,一家大小平安归来,一定来此酬谢刘王爷。果然,天随人愿,乱后八户人家平安回到故里,他们便用纯银铸造了一顶帽子奉送给刘王,此后,刘王灵验的消息不胫而走,刘王庙的信众也越来越多。

  赶庙会去

  在祭祀的人群中,大家更习惯叫刘王为“大老爷”,在级别上是仅次于皇帝的九千岁。

  未到刘王庙门口,停车场便停着不少大巴车,从车牌上来看,主要是江苏、浙江和上海的车子,香客们在这里下了车,拎着竹篮,进入景区。路边有个市集,也是庙会的一部分,有卖竹筐、铝制品的餐具、小朋友的玩具、现做的芝麻糖,当然也少不了吃饭的铺子,香客们会过去看商品、问价或者是成交,时常会见到他们最终购买了做木工的锯子、竹筐或是斗笠一类的东西。沿着这条差不多300米的市集往前走,便到了一座大桥,此处望去,便是泊着的驾船而来的香客,香客们并不是散客,而是有自己的出处和来历。

  清末民初时,随着网船会的发展,江南各地相继建立了供奉刘王的宗教团体,如上海新公门、太湖兴隆社、嘉兴南六房、苏州北六房。南北六房仿照的是宫廷的设置,对网船会进行组织和管理,南六房管南片社团,北六房管北片社团。这些社团大多以姓氏家族为一个部落,少则十几户,多则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发展到现在,登记在册的社团组织已经有118家。

  红、黄、蓝、绿的旗子已经插满了广场,那是各个社团的旌旗,三角形的,小的三四米长、大的十五六米的样子,上面有龙的图案,远远地便能望见。鼎盛的时候,1500多亩的莲泗荡全是船,首尾相连,人从北岸到南岸,踩着船就能过去。船上插着三角旗,上面写着“普佑上天王”,船头上放置猪头、鱼、豆制品、水果、糕点、酒水等祭品,船驶近刘王庙便燃放大号“高升”爆竹。靠岸后,渔民们便抬着装满各家猪头和其他祭品的门板和箩筐祭拜刘王老爷。之后,几条船还会用大型的松木板以铁钉钉成排,搭上棚子,供社团祭祀。在1949年前后的样子,网船会还是渔民们会亲访友最重要的方式,那个时候船家们大都一年漂泊,谁家的女儿初长成,谁家的儿子成人,网船会也是说亲的好机会。

  “您从哪儿来的?摇船过来的么?”我问桥头的一个船家。

  “苏州东山,船上有柴油机挂桨,几条船一起开着过来的,都是一个社团的,开了6个小时。”船家一边应着我,一边往船舱里递东西。

  探进舱里,一位老者正在念唱着什么,不过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是个坛场。上面画着36位神仙像,正中间的是刘王,还有观音、玉帝、太爷、太君等,按照规矩,每个人的生平都要唱一遍,这个唱词俗称“赞神歌”。

  各家的技艺

  即使都是赞神歌,唱起来也不一样。沈氏堂门的第11代传承人沈全弟是赞神歌的好手,能唱三天三夜都不停歇。他的父辈也是做这一行,这个堂门追溯上去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苏州吴江同里镇当地算得上是望族。以前的人识字的少,多半是口口相传,沈全弟跟我说:他自己也并不识字,甚至会唱神歌还有点儿神异的色彩,但是他会创作,“台湾、东南亚也去唱过,去那儿唱得也是苏州话。”仪式歌包括请神、坐神、敬神三部分,庙会结束时送神,而沈全弟掌握的神歌有《刘王神歌》、《十二亲伯神歌》、《太姐神歌》、《卖鱼娘子神歌》等十多部,有琵琶、二胡、扬琴、笛子等伴奏,乐器班子也是沈氏堂门里的。

  沈氏堂门的特色是赞神歌,其他社团组织也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暖桥班,就扎了轿子,让小朋友扮了童男童女,十分俊俏,引得旁人挤在轿子旁拍照。

  不少社团有自己的舞龙表演,吹哨的,在前面憋足了气,十几个人组成的舞龙队便跟着翻滚,还有打花篮、扇子舞、腰鼓等民间曲艺的形式,多为中老年妇女参与。

  江面上的有赛船比赛,百舸竞流,船头的人还在上面做表演,时而倒立,时而空翻。

  嘉兴南六房长生社、先锋提香社等几个社团还有刘王庙最具特色的祭祀表演——扎肉提香。

  五六个男子将一根根钢针穿进前臂下方的皮肤,并在钩子下方挂上香炉或大锣,借此来完成祭神的仪式。

  先锋提香社来自嘉善姚庄,由附近渔业村、里泽等地的渔民组成,至今有83户,200多人,以渔民为主。

  广场上,两人在前面摇着旌旗,一队彪形大汉紧随其后,个个身穿黄衫,右手横握一根雕着龙头的木杖,木杖下有的悬挂着一面大铜锣,有的挂着一鼎香炉,行进间,挂铜锣的还不时用大木槌敲几下铜锣。那沉重的香炉、铜锣把表演者的皮肉拉得坠下来。

  “扎肉提香”伴随整个祭祀过程,大概要两三个小时。甚至在先锋提香社初创时,有的还挂上沉重的铁锚,重的有二三十斤。铁钩深扎皮肉,居然不见一滴鲜血流出。在“扎肉提香”的游行队伍里,有一个人拎着水壶来回走动,不时向那些手臂扎针处喷水,使皮层湿润,避免皮肤开裂。

  一直到下午两三点中,祭祀的香客还是络绎不绝,祭品上大同小异,猪头是必得有的,还有公鸡、鱼,这个叫做“小三牲”,有茶有酒,有水果、菜,念唱的人不时地要休息一下,旁侧的人敲着锣鼓,船上、陆地上,完全浸在香客们的祈福里。唱完一段儿,还能看到念唱的人拿出三个棕色的松子大小的签,把锣翻过来,掷下去,像是问卜。这是仪式的一部分,在整个仪式里,念唱的人是可以跟刘王直接对话的人,而唱神歌唱哪一段,是否可以收船回家,也都成了问卜的仪式。

  沈全弟的赞神歌是在刘王庙里面的诵经间唱的,堂门里已经不做渔民好多年,这次他们也是包了大巴车来的,这样的社团现在占了大多数,赞神也就只能移到陆地上,大家排着队,在五六个诵经间里轮流唱神歌。赞神歌结束后,便是堂门的队伍穿堂到庙里祭拜,一行几十人的队伍,规制上是苏州府府衙出巡的样子,肃静、回避的牌子,有丫鬟打着幌子,后面是太太、小姐们的样子。刘王殿、刘承忠纪念馆、广场,巡游一周,最后送神,这套仪式后,沈全弟和社团的人便赶着回苏州。

  因为交通的发达,一天之内完成这套仪式已经显得不那么紧张。一些没有租到诵经间的便在桥头的一家布置起了祠堂,桥头那家的生意特别红火,接待了好几个社团,客厅和前厅拿出来做祠堂,楼上是家庭旅馆,院子里还开了餐馆,只要住进去,就是全方位的服务,这让香客们也觉得比较方便。以前开船,祭祀品直接放在船上带过来,现在要乘车,各家的猪头不可能都带过来,不少香客便委托离刘王庙最近的民主村村民,带买猪头,做贡菜之类的,这些年,村民因为这项营生也多得了些收入。

  黄昏的时候,一些要走的船便扯了旗子驾船而去,还在水面上的,便是要在这里过夜的。船上的男人们做了一天的祭祀仪式,显然是有些乏累了,拿了酒,倒在碗里,就着做好的菜,边聊天边大口地吞着酒。女人们在船舱尾部的厨房里,继续做着菜,煮饭用的已经是液化气,甲板上能听到炒菜时铲子碰撞锅的声音,船在水里一漾一漾的,稀疏的灯光,这是船家们的夜。一位老年妇女裹着头巾,望着湖面,现在的莲泗荡定不是她年轻时的模样了。

  

  制图:潘旭涛

刘王庙 水上庙会莲泗荡(走进寺观教堂①)
责编:尹晓宇 邮箱:hwbjzb@126.com